这些话语,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起初只是泛起小小涟漪,但很快就在临安士林和民间流传开来,版本越发多样,细节越发“丰富”。史嵩之“临阵脱逃”、“勾结番人”、“献川求荣”的名声渐渐传开。
然而,临安毕竟是贾似道经营多年的地盘,这些流言很快就被相府的耳目察觉。就在陈默等人以为初步得手之时,一队如狼似虎的临安府衙役突然闯入客栈,以“盘查奸细”为名,将他们三人全部锁拿带走!
消息很快通过特殊渠道传回了巴州。
冉琎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刻禀报凌岳。
“果然…贾似道还是出手封锁消息了。”凌岳对此并不意外。贾似道岂容他人轻易动摇自己的权柄和决定?抓人封口,是其惯用手段。
“主公,是否要设法营救?”冉琎急问。
凌岳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暂时不必。贾似道抓人,是为了控制舆论,并非要立刻杀人灭口。他必然还要审讯,弄清楚背后是否有人指使。陈默是聪明人,他知道该怎么说。只要他们一口咬定是替川中义士、百姓鸣不平,并无其他指使,贾似道反而会更相信那些罪证的真实性——因为如果是政敌指使,绝不会用这么‘拙劣’的方式。”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而且,有时候,人被抓了,消息反而传得更快,更引人遐想。我们要做的,是再加一把火。”
“再加一把火?”
“不错。”凌岳道,“立刻让我们在临安附近其他州府的人,将消息继续散播出去,就说‘有川中义士来临安为凌将军、为巴州军民伸冤,却遭无故扣押’!把水搅浑,把事闹大!最好能捅到御史台那些不怕死的言官那里去!”
冉琎恍然大悟:“主公妙计!如此,贾似道反而会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处置陈默他们,甚至为了证明自己‘公正’,可能还会不得不‘查一查’史嵩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