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互市的集市上,人声鼎沸。一个穿着大明粗布短褂的草原少年,手里攥着几串铜钱。
用带着点生硬的汉语对汉人商贩喊:“大叔,给我来两斤白面,还要一包盐!”
商贩笑着递过东西:“阿古拉,你这汉语说得越来越溜了,比你阿爸强多了!”
阿古拉挠挠头,咧嘴笑:“跟着陈记商队的先生学的,要是说不好,买东西都费劲。”
“再说,现在部落里谁不说汉语?跟大明人做买卖、娶汉地媳妇,都得靠这个!”
他肩上还挎着个大明产的布包,里面装着汉地的笔墨纸砚。
这是他在互市旁的私塾上学用的,私塾是陈兴让人开的,专门教草原孩子汉语和汉地的学问。
不远处,巴图部落的年轻人巴特尔,正陪着妻子李秀莲挑选布料。
李秀莲是江南来的汉人女子,当初跟着陈记商队来边境做针线生意,和巴特尔看对了眼,便成了亲。
巴特尔拿起一块绣着牡丹的绸缎,用汉语对妻子说:
“这块布好看,给你做件新衣裳,再给咱儿子做个小肚兜。”
李秀莲笑着点头:“还是你细心。现在部落里的妇人,都学着汉人的样子做针线、织布。”
“比以前只会做皮毛垫子强多了。前几天你阿妈还说,跟着我学做汉人的面食,部落里的孩子都壮实了不少。”
两人正说着,陈兴带着商队管事慢悠悠走过来。巴特尔见了,连忙上前行礼,用汉语道:
“公子!”陈兴摆摆手,笑着问:“小两口买布料呢?日子过得咋样?”
“好着呢!”巴特尔语气里满是欢喜,“跟着公爷的法子,咱部落专心养牛羊,换的粮食够吃。”
“还能攒钱买绸缎、买笔墨。我媳妇带来了汉地的手艺,部落里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比以前天天担心冬天饿肚子、怕别的部落来抢,强一百倍!”
陈兴看向李秀莲,打趣道:“姑娘,在草原住得惯吗?要是想家,让商队给你捎些江南的点心。”
李秀莲红着脸摇头:“谢公子,住得惯。巴特尔对我好,部落里的人也和善。”
“现在学了蒙古话,跟大家都能聊得来。再说,这里能靠着手艺赚钱,比在江南守着小摊子强多了。”
管事在一旁低声对陈兴说:“二爷,现在边境附近,像巴特尔这样汉蒙通婚的,已有上百户了。”
“好多草原人都搬到互市周边定居,盖起了汉式的土坯房,既养牛羊,又跟着汉人学种地、做买卖。”
“私塾里的草原孩子,现在能背《三字经》的都有十几个了。”
陈兴点点头,目光扫过集市——草原牧民穿着大明的衣裳,用着大明的铁锅煮肉。
汉人商贩学着说蒙古话招揽生意,孩子们不分汉蒙,凑在一起玩着大明产的蹴鞠,一派融洽景象。
这时,几个穿着大明军服的人走过来,为首的百户官对着陈兴行礼:
“陈大人,按照您的吩咐,咱们在草原部落招募骑兵,这月就招了两百人。”
“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一个个都盼着能进大明军营呢!”
陈兴挑眉:“哦?他们就不怕远离部落?”
百户官笑着说:“怕啥!咱们给的军饷,比他们在部落里养一年牛羊赚得还多。”
“管吃管住,还教他们读书写字、练武艺。有个叫达来的小伙子说,跟着大明军队,既能保家,又能赚钱。”
“比在部落里跟着首领抢地盘、打硬仗强多了——抢来的东西不定啥时候就没了,大明的军饷可是月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