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过去,冰雪消融,北京城迎来了正统元年的春天。
按照惯例,新皇登基改元,四方藩属、周边邦国纷纷派遣使团,携带重礼,前来朝贺,以示恭顺。
紫禁城内,各国使节穿着奇装异服,操着各种口音的汉语,说着吉祥话,呈现出一派“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
然而,在这份看似和谐恭敬的表象之下,难免有些许暗流涌动。
新帝年幼,主少国疑,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一些距离遥远、消息不甚灵通的部落首领,或是本就心存侥幸的周边政权,难免会生出些试探和别样的心思:
这庞大的明帝国,是否还如永乐、宣德朝时那般强盛?这龙椅上的小孩子,能否镇得住场面?
这些细微的动向,自然逃不过陈兴和于谦等人的眼睛。
朝会议论接待事宜时,陈兴便出列,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陛下,太皇太后,诸位大人。万邦来朝,乃显我天朝上国恩威之时。然,恩威并施,方为长久之道。”
“如今陛下新登大宝,四海虽靖,然难免有宵小之辈心存侥幸,暗中观望。”
“臣以为,除常规筵宴赏赐以示恩宠外,更应借此机会,扬我军威,显我国力!”
“让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看清楚,大明,依旧是那个兵甲犀利、将士用命、无人可犯的大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终落在珠帘之后和龙椅之上:
“臣提议,于京郊大营,举行一场盛大阅兵!请各国使节观礼!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是煌煌天兵!”
此言一出,殿内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一片低声议论。
有文官觉得此举过于张扬,耗费钱粮;
但更多武将和务实之臣则纷纷附和,认为此议大善!于谦稍作沉吟,也出列支持:
“长兴公所言极是!国之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示之以威,方可止戈!臣附议!”
太皇太后在珠帘后微微颔首,小皇帝朱祁镇虽然不太懂其中深意。
但听到“阅兵”、“天兵”这些词,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下意识地挺直了小身板。
最终,阅兵之议顺利通过,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协同操办,陈兴总揽全局。
阅兵之日,选在了一个春光明媚、微风和煦的日子。京郊早已平整出的巨大校场上,旌旗蔽日,甲胄鲜明。
一座高大的阅兵台早已搭建完毕,装饰着皇家仪仗。
小皇帝朱祁镇身着特制的小号龙纹戎装,在太皇太后、陈兴、于谦及一众文武重臣的簇拥下,登上了阅兵台。
台下两侧搭建了观礼棚,各国使节按照等级次序落座,人人脸上都带着好奇、敬畏,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