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底线之争

“我知道了。”

祁同伟懂了。

这位新书记肩头扛着太多责任

——要抓经济增长,看着隔壁城市的GDP报表,吕州不能落后。

要推进民生工程,老城区的水管该换了,学校的教室得翻新。

要平衡各方关系,既要听上面的指示,又要顾着下面的呼声。

正如这年头像吕州这样的城市,每一步发展都得在机遇与风险间找平衡。

祁同伟走出市委大楼时,晚风带着街边饭馆的油烟味吹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远处的电视机修理铺里,正传出新闻里

“居民储蓄突破六万四千亿”

的播报,老板把音量调得很大,路过的人都能听见。

他摸出手机

——这物件在汉东还不算普及,是他从魔都带回的稀罕物,机身有些厚重,按键上的数字已经磨得有些模糊

——屏幕亮起时,映出的是一张平静的脸。

魔都之行给的财富,能让他在物质世界里从容立足。

但那些关于边界与底线的认知,才是真正的底气。

面对赵瑞龙的刁难、杜柏仲的诱惑,他心里的那杆秤,早已被黄浦江的潮水校准。

就像这正在崛起的时代,到处都是破土而出的机会,可唯有守得住原则,才能走得稳远。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夜空,吕州的灯渐渐亮了起来,老式灯泡的暖光与霓虹招牌的冷光交织在一起,像极了此刻的吕州

——既盼着快点往前跑,又得小心翼翼踩稳每一步。

而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只会更难走。

市政府大楼。

常委会会议室里。

无形的张力像受潮的棉絮,闷在空气里散不开。

每次门一关上,外面走廊里的脚步声、打字声全被隔绝,只剩下长桌两端越来越明显的气场对峙

——这场当初被所有人看好的“高李配”,没走几步就拧成了死结,而病根,从两人第一次同框时就藏不住。

李达康进会议室从不敲门,手一推,风就跟着卷进来。

他总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袖口却常卷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磨得发亮的手表,像是刚从工地或者项目现场赶过来。

一坐下,手里的文件夹

“啪”

地拍在桌上,声音能让对面的科员下意识坐直。

“东城区产业园,三季度必须动工!西外环拆迁方案,下周就得开班子会过!现在周边城市都在抢项目,咱们在这磨磨蹭蹭调研、开会,等把所有‘顾虑’都打消,吕州的招商优势早没了!”

话里的

“顾虑”

两个字,他咬得格外重。

在李达康眼里,发展就是跟时间赛跑,他李达康当在岩台市、金山县能快速出成绩,靠的就是

“先干了再说”

的冲劲,吕州现在缺的就是这股狠劲。

他见不得拖泥带水,更见不得因为

“怕出问题”

就把好机会晾在一边

——那些村民的安置补偿、老住户的意见当然要考虑,但绝不能成了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高玉良却总是慢半拍。

他会等李达康的气头过了些,才慢悠悠扶了扶黑框眼镜,把手里的钢笔轻轻放在文件上,笔帽扣合的“咔嗒”声,反倒比李达康的吼声更有穿透力。

“达康同志,咱们搞发展,最终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吕州的老百姓。”

他翻开面前的安置补偿细则,手指在

“临时过渡费”

那一行顿了顿。

“产业园征地涉及三个村两百多户人,他们的安置房还没落实,现在就动工,让村民住哪儿?拆迁方案没跟老住户坐下来谈透,强行推进,万一出了群体事件,咱们之前的工作不都白做了?”

在高玉良的逻辑里。

“稳”

从来不是保守,是底线。

他见过太多因为急功近利栽跟头的例子,城市发展是百年大计,不能只盯着眼前的GDP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