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捧场

那部片在2000年横扫北美院线,全球票房高达2.12亿美元。要知道,那年大陆全年总票房才刚过1亿美金。

可以说,一部《卧虎藏龙》抵得上整个华夏电影市场。

更关键的是,它证明了“全华人班底的古装武侠片,也能在西方主流市场赚大钱。”

这简直是一个历史节点。

也正因为如此,张一某才敢一部接一部地拍《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反正题材、演员、服饰、打斗,西方观众都吃这一套。

当然,受益者还有张紫衣和周闰发。前者因为《卧虎藏龙》成了“国际张”,后者则被推上“华人影帝”神坛。

然而王轩心里清楚,《卧虎藏龙》的成功核心其实只有一个人——李暗。

从剧作到节奏,从画面到情感,李暗把东西方的审美融合得天衣无缝。

至于演员嘛……说白了都是“锦上添花”。

结果周闰发从此就飘了。

在香江拍戏规规矩矩,到了内地就一堆臭毛病:

专车接送,独立房车,助理五个起步,片酬一口价上千万。最离谱的是,他还提出拍摄现场必须配“私人厨师”。

王轩听到这种要求时真想梆梆给他两jio,还得大骂一句,装尼玛呢。

“厨师?他是来拍戏还是来度假的?”

可更离谱的是,居然真有剧组答应。

大陆片方这时候崇洋媚外,觉得“国际巨星”三个字值钱,哪怕委屈自己也得供着。

王轩摇摇头。

在他看来,这种“自我降格”的姿态比电影本身的失败更可悲。

——毕竟,一个电影人如果忘了创作的尊严,那他离堕落就不远了。

扯回正题。

《卧虎藏龙》的成功,的确是打开了华语武侠片在海外的市场。

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从那之后,西方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华夏电影不只是京剧脸谱、功夫桥段,还可以有诗意的打斗、克制的情感与山水画一般的镜头美学。

而资本的嗅觉,一向是灵敏的。

当《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北美票房破亿之后,国内的投资人和主管部门立刻看到了“机会”。

——既然西方人愿意掏钱看华语片,那就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