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大题是“结合古典诗词,谈谈你对‘家国’主题的理解。”
王轩提起笔,引用了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又隐约写到《浔阳》剧本里那些人物的命运。写到后半段,他自己都觉得,这答案写得像篇影评。
但他心里清楚:这些分数都只是卷面分数。
王轩几乎没来过课堂,出勤是硬伤,正常情况下出勤率过低就会判定平时分不及格,那就意味着这门课就挂了,也没有必要参加考试了。
但在班主任田庄庄的努力下,没直接给王轩的平时成绩判定不合格,而是都给了及格分。
这才让王轩有机会参加考试。
专业课的老师那就更好搞定了。
题目一:把《边城》选段改编为五分钟短片的镜头脚本。
王轩落笔很快,把翠翠和船夫的相遇设计成多角度切换,特写、远景、推轨一一标注。
写到最后,他甚至加上了光线氛围和声音设计:“晚霞映照水面,船桨击水声与鸟鸣交织。”
隔壁座的同学偷偷瞄了一眼,心里暗暗叹气:这水平,果然不是一个层次的。
题目二:临场命题,抽签拍一段三分钟短片构思。
王轩抽到的是“雨天,两个陌生人在车站相遇”。
他写道:“镜头从雨水滴落的伞尖开始,慢慢上移到两个人的眼神交错。”
甚至顺手写下分镜表,简洁又专业。
考场上不少同学还在皱眉头琢磨,他已经写完,靠在椅子上出神。
考后,同班的赵海忍不住说:“轩哥,你这要交给老师,分肯定高啊。”
王轩笑着摇头:“平时分不高,拉不起来的。”
几天考试结束,成绩陆续出来。公共课果然中规中矩。
马原七十多,英语八十三,语文七十五。专业课虽然有八十多,但综合下来,王轩整体排名中游。
同学们议论纷纷:
“王轩考试写得挺好啊,怎么才这点分?”
“他哪来平时分啊,半年不见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