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辉也算是投桃报李了。
四十八天前,大陆的承销商开始犯嘀咕。
出货价要涨,这意味着他们的利润要被压缩。谈判桌上,气氛一度僵硬。
承销商代表皱着眉:“王总,你们这是狮子大开口啊。再涨几块,我们下游怎么消化?唱片又不是粮食,粉丝的钱包也有限度。”
王权翘着腿,慢悠悠喝了口茶:“你们别装糊涂。看看这阵仗——专辑宣传才几天,王轩新专辑的热度已经从线上火到了线下,从电台火到了电视台,你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讨论王轩的新专辑,特别是mv的十二个美女更是被津津乐道。”
“可这风险……”承销商还想说什么。
王权摆手打断:“风险?你们最大的风险就是放弃王轩。今天咱们这张盘,你们要是不接,我保证下家立刻有人抢。王轩的专辑不是在你们手里卖,是在市场里自己往外蹦。我们提的条件很简单:出货价上浮,库存退货门槛降低,宣传费用你们分担一半。行,就继续合作。不行,我现在就打电话给别人。”
沉默,空气像凝固。
几秒后,承销商代表叹了口气,伸手把茶杯推了推:“王总,您说的对。生意是生意,我们接。”
这场拉锯,最后以轩韵文化小幅度抬价、承销商妥协收场。
王轩没亲临谈判,但王权回去复盘时给王轩打电话打趣:“老板,你火成这样,我张嘴要价都硬气。”
王轩只笑:“我唱歌,你们算账,各司其职。”
在外头,粉丝们的疯狂还在继续。某个大学宿舍里,男生们拼单买了三张CD,只为了凑齐不同版本的写真。
有人一边拆封一边感慨:“听说港台那边卖得也疯,东南亚直接断货。啧啧,王轩这是亚洲天王的架势啊。”
范小胖的专辑同时也出了。
销量十五万张,算“小爆”。和王轩七三分账,她拿三成。
这已经是极优厚的比例。毕竟合约是签在轩韵文化,王轩完全有能力把宣发成本做高,压低分成,可他没那样做。
小主,
公司是公的,感情是私的。
财务账目摊开,一清二楚。
按照专辑(磁带和cd)平均每张出货价三十元计算,主要是cd价格较高。
一百一十万张就是三千三百万。
去除专辑的制作成本三百万,主要是到处取景增加了成本,另外就是封面,包装,海报等等包装,还有宣传费用。
一系列算下来,净利润大概三千万,王轩个人除去个税到手七百多万左右。
当然,这只是王轩个人专辑赚的,要是加上那张网络神曲专辑和范小胖的专辑所赚的,加一起接近四千五百多万,这些都是实体专辑赚的,彩铃业务没算在内。
所以说,这年头的娱乐圈更赚钱的还得是唱片公司。
当然,公司的收入对很多普通人来说,这是一辈子都摸不到的数字。
但在娱乐圈。国内明星倒也有几个收入早已超越千万级别,有人靠广告代言、有人靠片酬、有人靠发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