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出现王轩这种创作型歌手就十分难得了,而且《江南》同样也登上了港台的排行榜。积累了一定量的歌迷,当然很多都是王轩的颜值粉。无论怎么说也是反向输入的唯一人了属于是。
王轩闭关期间不仅不知道谢停风的新闻,同样也不知道他自己引起的小风波。
当王轩在认真制作专辑时,王权这位经纪人也没闲着,已经开始给王轩的专辑做预热了。花钱找了多家报纸帮着炒作“中国风”这个概念,当然中国风这个词还是和王轩聊天时才知道的。
这次首先登上的是羊城每日音乐杂志,封面就是王轩,找了个专家专门对“中国风”下定义:从音乐学的角度而言,“中国风”并非单纯的流行标签,而是当代华语乐坛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它以流行乐的结构为基础,吸纳传统民族音乐的元素,尤其是五声音阶、古筝、笛箫等器乐音色,从而形成一种既熟悉又独特的听觉体验。其价值不止于旋律,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涵。
歌词层面,中国风作品往往借鉴古典诗词的写意精神,以意象取胜,而非直白叙事。这种方式使得歌曲兼具现代流行的亲和力与传统文学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风并不是单纯的“古风模仿”,它更强调“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例如,王轩的《江南》以西洋 R&B 节奏为基础,搭配中国传统乐器,形成独特的风格。R&B 风格的鼓组稳定节奏,使歌曲具有现代感和律动感,同时融入中国古风元素,实现了中西音乐风格的巧妙融合,既符合国际流行趋势,又展现东方美学。
从民族音乐传播的角度看,中国风的意义在于让年轻一代通过流行歌曲主动接触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它不仅提升了华语音乐的辨识度,也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符号。可以说,中国风不仅是一种音乐风格,更是民族文化在当代流行语境中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与再生。
小主,
当然这个专家就是王权花钱找的,所谓的中国风定义其实就是王轩的软广。特别是把王轩和中国风的绑定,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王轩是中国风开创者。
然后王权在花钱让北方的一些报纸转载就行,当时是为了省钱,同样也是混淆视听,毕竟羊城音乐杂志过几年就倒闭了,而是还在南方,真正起到传播作用的都是些北方报纸。仅仅是一边倒的夸肯定是达不到最大传播效果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反驳的声音。
例如所谓的中国风不就是“中皮洋骨”,甚至都算不上“中体西用”。还有就是王轩这个小屁孩就火了一首歌,哪来的脸开创音乐风格。纯属瞎闹。
吵架的最高境界就是你骂你的,我说我的。千万不要按逻辑找对方漏洞反驳,那不是吵架,那是辩论。因为你在按逻辑吵架的时候,对方和你胡搅蛮缠,最后被气得半死的肯定是你。
所以此时正方报纸继续吹王轩,根本没有回复反方观点,直接拿出江南在港台和新马泰音乐排行榜的排名吹王轩传播了中国文化,没错已经上升到文化高度了,别问为什么在新马泰也有影响力,你不会天真的以为只有大陆有盗版吧。
第一步纯夸,第二步扮演正反方炒热话题,接下来想要话题大火就得碰瓷了,二十年后叫蹭热度,所以第三步就是拉踩,对象也好选,就你了,内地一哥孙南。
直接痛击孙南痛点,比如专辑大火的歌没一首是自己写的,另外就是讽刺南哥冲不出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