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扔就扔?那边老客户的货延迟了怎么办?那些靠我们吃饭的伙计们怎么办?”
朴峻熙调出数据面板,耐心解释:
“大勇哥,你看,新线连接三个新兴工业区,单趟利润高出15%,需求紧迫。
老线的货物积压指数不高,延迟一两天影响有限。系统计算的是全局效率最大化……”
“狗屁全局!”
朴大勇涨红了脸:
“效率再高,冷了兄弟们的心,这船就得翻!这铁疙瘩懂什么叫人情世故吗?”
这时,李相定也闻讯赶来。他拿起图纸仔细看了看,语气平和但立场鲜明:
“峻熙,系统的计算逻辑我相信是没错的。
但企业不只是数字,更是人。大勇的顾虑很实际。骤然变动,容易生乱。”
他转向朴大勇,“大勇,你也别急,新技术总有个适应过程。”
朴峻熙感到一种无力感,他试图用数据说服,对方却用经验和人情抵挡。
争论声引来了李振宇。
他静静听完双方陈述,走到主屏幕前,目光扫过那条被标记为“低效”的老路线和旁边系统自动标注的“潜在人际风险系数”。
作为穿越者,他太熟悉这种场景了——先进生产力与旧有生产关系的碰撞。
在他来的那个时代,AI算法优化配送路线时,同样会遇到老快递员的抵触。
但没想到,在当时的韩国,他竟能亲眼目睹如此“原始”版本的数据驱动决策所引发的冲突。
他心中感慨万分。
朴峻熙这小子,真是个天才。
仅凭着这些简陋的设备和有限的数据,他居然无师自通地搞出了“运营效率优化”和“数据驱动决策”这一套。
这简直是在刀耕火种的时代,点燃了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
“大勇”
李振宇开口,声音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