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高丽大学略显古朴的建筑上。
1964年的韩国,经济刚刚开始在日本援助和美军需求下艰难起步,大学毕业生虽是天之骄子,但面对的国家却是一个百废待兴、机会与风险并存的舞台。
一份稳定且有前景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校园内一处临时设立的招聘区今天格外热闹。
几家大型会社(如三星、现代的前身或相关企业)的摊位前围满了充满期待的学子。
而在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一个摊位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摊位后面,李振宇穿着一身明显是新订做的深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努力营造出一种“年轻企业家”的派头。
他身边站着瘦猴,瘦猴也破天荒地套上了一件不合身的白衬衫,领带打得歪歪扭扭,紧张地东张西望,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摊位后面挂着一张手绘的、稍显简陋的海报:“强盛企业”招聘管理人员,前景广阔,待遇优厚!
“强盛企业”
这是李振宇给那个由废弃仓库改造、拥有数量不少的二手日本织机的小作坊起的名号,充满了草莽般的希望。
在获得了创业资金后,李振宇几人在纺织业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站稳了脚跟,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管理人才,导致后续扩张变得缓慢起来。
他们的招聘条件写得相当诱人:基础薪水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百分之二十,提供住宿,业绩优异者可获得利润分红。
这对于许多出身普通、急于寻找立足之地的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然而,“强盛企业”这个名字对于这些高材生来说太过陌生。
不少学生好奇地驻足看一眼海报,又打量一下摊后虽然西装笔挺却难掩年轻和一丝江湖气的李振宇,以及旁边明显不像善类的瘦猴,大多摇摇头,带着疑虑走开了。
只有少数几个实在找不到方向、或者被“高薪”吸引的学生,才会犹犹豫豫地递上简历,接受李振宇简短而直接的问询。
李振宇的问题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不太关心成绩单,反而更关注对方的家庭情况、是否吃苦耐劳、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适应能力,让那些习惯了标准面试的学生颇感不适。
一个上午过去,收到的简历寥寥无几,愿意深入了解的更是零。
“振宇哥,”瘦猴凑过来,擦着汗,小声抱怨:
“这帮学生娃子,眼睛都长在头顶上!嫌咱们庙小呢!要不咱把薪水再写高点儿?”
李振宇神色平静,手指轻轻敲着桌面:
“不急。我们要的是能干事、敢干事的人,不能是花瓶,等着。”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迟疑地走到了他们的摊位前。
这个男人看起来比一般毕业生年长几岁,约莫二十五左右,脸色有些憔悴,眼神中带着一种疲惫和灰暗。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肘部甚至有些磨损的旧西装,手里捏着一份薄薄的简历,手指因为用力而关节发白。
他的气质与周围那些意气风发的学子截然不同,更像是一个失意者。
他抬头看了看“强盛企业”那简陋的海报,又看了看摊后的李振宇和瘦猴,眼神里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像是自嘲,又像是最后一丝不甘心的挣扎。
他显然已经去过其他摊位,并且结果不言而喻。
“您……您好,”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不确定:“请问……你们这里,还招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