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是什么?”
“苏轼喜欢在诗文中讽刺时政,在他调任湖州知州后,就在向宋神宗呈递的一道谢恩表文《湖州谢表》中写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被新党认为这是在暗讽他们,因此这也成了他们攻击苏轼的把柄,并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最终苏轼被宋神宗下令逮捕,之后他被关押在御史台长达130天,期间遭受严刑逼供,要不是不少朝臣亲朋为他求情,他还真有可能会被杀掉。”
“这苏轼还真是幸运,要是在清朝,他都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
“苏轼是幸运了,但之后的文人就惨了。”
“怎么说?”
“这个案子被视为宋代首例大规模文字狱,对后面朝代皇帝对文人言论的管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扶苏一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毕竟就以苏轼这在后代名气,想不产生影响都难。
“不过苏轼虽然被贬了这么多次,但也不全是坏事,起码当地的百姓因为他的到来得到了很多好处。”
“这么说苏轼不止才华好,治理一方也有一手了的。”
“嗯嗯,像是在黄州,尽管当时他无实权,但仍很关注民生,像联合僧人、富商救助弃婴,推广农耕技术。”
“之后在惠州他不仅教授当地农民农业技术,还修建桥梁,改善当地的交通。”
“在儋州也一样,他在儋州创办“载酒堂”,教授学子知识,还培养出了当地第一位进士,并自制墨块,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现在当地的东坡井也是当年他指导百姓挖的。”
“这么说来苏轼是个全才了。”扶苏听完苏轼的政绩,赞叹道。
“是啊,在诗词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从小到大,课本上背他和李白的诗词诗最多了。”素素说完这句不由想起自己以前辛辛苦苦背书的心酸历程,想想就想为自己抹把眼泪。
“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也是登峰造极,他所写的《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另外他在医学,哲学,美食,天文,水利等方面都颇有研究。”
扶苏听后啧啧称奇,这样的全才想来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啊。
秦朝
嬴政听到变法,脸上起了一丝兴趣的神情,不知道后世的变法都是怎么样的,他从统一六国后,就感觉到以前的秦法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大秦了,但他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政策,素素那时代的社会政策也并不合适大秦,要是能知道后面历朝中的变法,说不定自己可以拿过来做个参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