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会议

春光明媚,透过车窗洒在车内。

林窈坐在副驾驶,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

周砚深专注地开着车,车内流淌着舒缓的轻音乐。

“紧张吗?”等红灯的间隙,周砚深侧头看她,声音温和。

林窈回过头,笑了笑,眼神清亮而平静:“还好。该做的准备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如实汇报、回答问题。

就像以前在事务所跟合伙人去向客户汇报重大发现一样,把逻辑讲清楚,把数据支撑摆明白就好。”

周砚深欣赏的就是她这份无论面对什么场面都始终保有的沉稳与从容,他低低“嗯”了一声,空出的右手轻轻覆上她放在膝上的手,握了握:“保持这个状态就很好。”

车子平稳地驶入市委市府大院,在指定区域停下。

“我直接去会议室。”林窈解开安全带,拿起自己的公文包和笔记本电脑。

“好。”周砚深点头,“我回办公室处理点事情,一会儿见。”

两人相视一笑,默契地各自下车,走向不同的入口。

林窈步履从容,身影很快消失在通往会议楼的连廊里。

周砚深则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市委办公楼。

市委第三会议室。

当林窈抵达会议室时,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个人。除了认识的市委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外,还有几位气质儒雅、目光敏锐的学者模样的人,显然是周砚深信任的智囊团成员。

参会人员陆陆续续到齐,气氛庄重而不压抑。

片刻后,周砚深在秘书的陪同下步入会议室,原本有些低语的房间瞬间安静下来。

他在主位坐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看向刘所长:“开始吧。”

汇报由刘所长主导,老秦补充细节,林窈则重点负责案例分析部分的阐述。

她走到投影前,声音清晰平和,将那些深入企业调研获得的鲜活案例、绘制的数据流转图谱,以及背后揭示的“数据协同效率”与“创新非线性关系”的机制,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

在她汇报的过程中,周砚深一直凝神静听,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待核心内容汇报完毕,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桌上,目光扫过社科院团队,开始了他的“提问时间”。

他此刻不再是林窈的伴侣,而是“首席提问官”,问题精准而直接,每一个都切中要害:

“林研究员,”他直接点名林窈,问题直指核心,“你刚才提到的A企业案例,它成功打破数据壁垒,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那个强势推动的‘一把手’,还是当时恰好出台的某项针对性扶持政策?抑或是他们摸索出的那套跨部门利益协调机制?请量化分析一下这几个因素的主次作用。”

林窈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调出备份数据:“周书记,根据我们的访谈和内部文件分析,‘一把手’的强力且持续的推动是决定性因素,占比约50%;其自行摸索的协调机制是关键保障,占比约30%;当时的政策环境提供了便利,但非决定性,占比约20%。

这一点,在B企业的失败对照案例中反向得到了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