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硝烟轨迹·火药与谎言一

对火药残留的分析,是确定射击距离的关键环节。

林一将提取到的火药残留样本,分成若干份。

一部分用于简单的化学显色反应,快速确定火药的基本类型(很可能是无烟火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另一部分,则用于更精密的 偏振光显微镜观察,分析火药颗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规律。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模拟现场条件。

他找来了 一块与贝尔津什参赞遇害时所穿衣物质地相似的白色棉布样本。

使用一支同型号的柯尔特侦探特型手枪,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下,

分别在不同距离(如接触射击、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2米等)对布样进行射击。

然后,他将实验射击后布样上的火药残留分布模式

(包括火药颗粒的嵌入程度、扩散范围、以及烟晕的大小和颜色),

与从贝尔津什参赞西装和衬衫上提取到的实际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 极其细致的比对。

这是一个需要极大耐心和精确度的过程。时间在显微镜视野中黑白影像的切换间悄然流逝。

数小时后,林一终于直起有些酸痛的腰背,

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在实验记录上写下了结论:

“…根据比对,死者衣物上的火药残留分布特征,

与实验距离在1.5米至2.5米范围内射击产生的模式最为吻合。

火药颗粒散布均匀,烟晕直径约8-10厘米,无明显嵌入现象…”

结合之前弹道几何学计算出的 射击俯角(约15-20度),以及凶手位于二楼音乐廊、

死者位于一楼舞池的高度差和水平距离,林一最终可以较为精确地推断出:

“射击点位于二楼音乐廊栏杆后约1.5米处,枪口大致指向下方约15-20度角。

凶手并非紧贴栏杆射击,而是有一定后退,利用了栏杆或窗帘作为掩护和支撑。

射击距离(直线)约15米,属于中近距离精准射击。”

科学的鉴定,如同最忠诚的向导,将开枪的精确位置和方式,清晰地勾勒了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