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屏息凝神,目光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划过每一个字的起笔、收笔、
转折、连笔的细微之处,分析着运笔的力度、速度和习惯性角度。
他调来了之前从赵千手住处搜查到的记账本、道具清单等笔迹样本进行逐字比对。
半小时后,汗水浸湿了他的鬓角,但他的眼神越来越亮。
他发现,尽管模仿者功力深厚,但在某些关键字的特定笔画上,
尤其是“梦”字末尾的勾挑和“罪”字下半部分的“非”字的写法,
与赵千手固有的、下意识流露的流畅感和力度控制,存在细微但关键的差异!
模仿的笔迹,总是带着一丝刻意的“描画感”,缺乏书写者肌肉记忆形成的自然韵律。
这封遗书,是他人模仿赵千手笔迹伪造的可能性极高!
? 纸张与墨水的隐秘信息: 纸条所用的便签纸是市面上最常见的廉价品种,几乎无从查起。
但林一在纸张左下角一个极其不起眼的、略有毛糙的边缘处,
用镊子取下了一粒比针尖还小的、暗红色的印泥痕迹,
其颜色和质地都与剧院常用或赵千手个人物品中的印泥不符。
书写用的蓝黑墨水也是普通货色,但林一通过侧光观察墨迹的堆积和渗透情况,进行了简单的笔压分析。
他发现,书写者在写到“小梅”这个名字时,笔压明显骤然加重,墨水甚至有些洇开,
透露出一种刻骨铭心的、强烈的情感波动,
这与其他部分刻意模仿的“悔罪”笔调显得格格不入,仿佛书写者在此处流露出了真实的情感。
? 遗书位置的物理悖论: 林一让一名探员模拟赵千手倒地的姿势,
然后尝试让一张类似的纸条从“濒死”松开的手中自然飘落。
反复试验多次,纸条飘落的位置和最终状态,
都与现场遗书那种工整地对折、且距离手臂一尺开外的情形截然不同。
现场遗书的位置,更像是由站立的第三人,随意扔下或刻意摆放的。
接着,是对赵千手尸体更为深入的复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一挽起袖子,戴上橡胶手套,目光冷静如手术刀。
? 致命针孔的再发现: 韩笑发现的那个后颈细微红点,在林一的专业检查下愈发清晰。
他用酒精棉小心擦拭后,在强光放大镜下观察,
确认这是一个新鲜的、边缘略有红肿的注射针孔。
他小心翼翼地用最小号的解剖刀片,取下针孔周围极小的一块皮肤及皮下组织样本,
放入无菌试管,准备送回实验室进行毒理分析,
以判断是否被注射了导致瞬间昏迷或呼吸麻痹的药物(如琥珀酰胆碱或高浓度钾溶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