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边标注着“青气为天,赤气为地,通气生变,窑火不熄…”等玄奥的字句。
“‘窑火’!” 林一和冷秋月几乎同时喊出声!
这与老周临死前纸条上未写完的“三角洲”有何关联?
(“三角洲”的形态,是否酷似瓷器开片的裂纹?)
结合这些零碎而古老的线索,林一开始了一场极其艰难、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蛛丝马迹的破译工作。
他假设胶片的密码是一种混合了“反切韵钥”作为底层结构、
再叠加了基于特定图案符号进行置换的、极其复杂的古典复合密码。
过程繁琐到令人崩溃:
1. 确定韵书基准: 他需要先确定密码编制者使用的是哪一版的韵书作为密钥本。
他尝试了《广韵》、《集韵》、《平水韵》等多个版本,逐一对照测试。
2. 字符与韵部映射: 将胶片上的每一个怪异字符,
尝试与韵部序号和声调代码建立映射关系。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想象力。
3. 图案符号置换: 在得到初步的“反切码”后,
再根据那些龙形、云纹、裂纹图案的位置和组合关系,
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矩阵置换或位移加密。
4. 文言文隐语解读: 破译出的初步结果,
往往是一段段支离破碎、佶屈聱牙的文言文,
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隐语、代号和典故,需要结合历史、
帮会文化、甚至瓷器行业的术语进行二次解读。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智力、耐心、
知识储备和…一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直觉的终极考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