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刻痕初露 · 暗潮愈汹二

在光线与角度达到完美契合点的瞬间——釉层下方,

原本均匀反光的胎体表面,清晰地浮现出几道如同水底暗礁阴影般的、

被深刻痕迹扭曲的光影轮廓,轮廓线条纤细、刚硬、刻划深度一致,

非胎裂或烧制缺陷!它们共同组成了——

“柒” ——刻痕略深,横平竖直,起笔藏锋清晰!

“叁” ——三横两竖,笔画连贯有力!

“乙” ——一笔呵成的弯折钩,转折分明!

“玖” ——结构复杂但笔画清晰,右上角的折点与下方的弯钩光影呈现完美!

“柒叁乙玖”!

四个字符!透过釉层,如同被囚禁在琥珀中的远古符文,在特定的光线下显露狰狞!

林一的手指微微停顿了一下,护目镜片后的眼眸深处,寒意陡升。

这绝非釉下彩绘,亦非釉上装饰,这是在胎体成型后、施釉入窑烧造之前,

用极坚硬细针状工具在瓷胎上直接刻划出的深痕,

然后在刻痕之上覆盖釉水,再送入窑炉高温煅烧,最终形成釉层掩盖下的永久性胎骨记号,

隐秘、稳定、难以磨灭!这是极高的隐蔽性需求驱动的行为!

“结论三: 编号为‘柒叁乙玖’的印记,确凿无疑,

此非商品标号或工匠记号,而是刻意烧制入瓷器本体、

用于高度隐蔽性身份标识或序列标记的‘暗记’,

此行为与瓷器本身的精良仿古属性结合,指向有组织、有目的性的隐秘使用!”

林一的声音斩断了一切侥幸。青花瓷片从物证,升格为了犯罪组织的标识载体!

第四步,是蛛丝马迹的逻辑并线。

就在“柒叁乙玖”的刻痕在冷白侧光下清晰显形的瞬间,

林一脑中如同高速电路自动跳闸般,激活了另一个记忆储存区——

陈府血案现场,在凶手伪造用以误导视线嫁祸“青瓷会”的那封伪造信件!

那封信!

他快步走向靠墙的大号恒温恒湿证物保险柜。

冰冷的合金门打开,里面整齐排列着编号的密封袋。

他精准地抽出标有“陈府案:伪造信函”字样的袋子,

返回工作台,韩笑的目光紧紧跟随着他的动作。

伪造信函被小心取出,平铺在另一侧洁净的绒布上。

纸张已陈旧发黄,带有刻意做旧的霉变点。

其上的文字,是用一种仿明代台阁体的墨色书写。

当时就已确认字迹模仿与“青瓷会”落款皆是伪造。

但林一要看的,不是字迹,是物质本源!

他小心翼翼地,用精密镊子从那信的边缘,不起眼的位置——

一张纸的边缘总会有最微小的纤维脱落或未裁切整齐处——

夹取下一段短小如发丝、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纸张纤维样本,操作轻柔如同微雕。

同时,他取过苏州河三汊口废码头浅水泥滩中发现的油纸碎片(包裹走私货品)、

以及包裹赵阿四手绘路线图的油布布片的残边角料,也各自提取极其微小的纤维样本。

三份纤维样本,并排置于显微镜的同一载物玻片上。

高精度物镜镜头缓缓旋下。

监视屏幕的画面瞬间放大到微观世界。

陈府伪造信函纸张纤维:呈现为中等长度的化学木浆纤维(松木?),

伴有大量细碎非纤维性填料粒子(填充纸张平整度)——这是近代机制纸张的标准特征。

油纸碎片与油布布片纤维:前者主体纤维更短更杂乱,

混合有竹浆和大量深色不明附着物(油膏);后者为粗亚麻纤维交织,浸染了油污。

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

林一的手指在显微镜精细旋钮上纹丝不动地调整着物镜焦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