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读数有异常吗?”叶舟打破舱内的沉默,目光紧盯着面前那台能量探测器的屏幕。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频谱图和不断滚动的数据流,背景辐射水平维持在格陵兰海域的正常区间。
奥拉夫调整着探测器的灵敏度和滤波参数,排除着自然地质活动可能产生的干扰信号。“背景辐射正常。但在坐标点下方,深度约一千两百米处,冰岩交界区域,检测到持续的、非自然的低频波动。信号非常微弱,几乎淹没在环境噪音中,但……其稳定性和波形特征,不同于任何已知的海底热液、地磁扰动或生物集群活动。”他顿了顿,补充道,“波形呈现高度规律性,类似……某种休眠状态下的信标,或者低功耗运行的能量核心。”
叶舟的心微微一紧,既感到一种真实猜测的振奋,又夹杂着对未知的警惕。存在异常,而且是非自然的异常,这直接证实了情报的可能性。他们不是徒劳地奔向一个虚无的坐标。
“迅影”按照预设的潜航路线,小心翼翼地规避着可能存在的主动声呐监测点(无论是“守望者”的,还是某些大国布设在此的),以及自然形成的、复杂的水下地形。它的静音性能极佳,推进器采用仿生波动模式,产生的噪音被控制在极低水平,如同真正融入这片深海环境。
潜航过程漫长而压抑。在一个完全黑暗、高压、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时间感会变得模糊。只有深度计和航程表的数字在缓慢而坚定地变化,提醒着他们正在不断接近目标。
一个小时在紧张的沉默中过去。
“抵达目标坐标正上方海床。”“迅影”的AI发出合成的、毫无波澜的提示音。
奥拉夫操控潜水器稳定悬停,深度显示为一千九百八十米。巨大的水压作用在艇身上,发出细微的金属应力**声,但这都在设计承受范围之内。他切换主屏幕显示,将高功率水下探照灯的光束投向下方,同时启动了多波束海底地形测绘系统。
传回的画面,让即使经历过南极和威尼斯奇观的叶舟,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
下方的海床,并非预想中的平坦泥沙或起伏的岩石。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厚厚的、呈现出玻璃化光泽的、明显非自然的物质。这层物质覆盖了极大一片区域,目测直径超过数公里,表面异常平整,并且呈现出巨大的、规则的、相互嵌合的多边形结构,就像某种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巨人,用融化的、然后迅速冷却的黑曜石,铺设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几何图案化的基底平台!
而在这片令人瞠目结舌的玻璃化基底中央,赫然矗立着一个巨大的、倾斜的、部分被灰白色沉积物和深海珊瑚、管虫等生物覆盖的黑色金属结构!
那结构的高度目测超过百米,其造型充满了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奇异感。它并非简单的直线和平面构成,而是由流畅的、带着微妙弧度的棱线和复杂的多面体组合而成,许多角度看起来违背了常规的透视原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扭曲和不适感。它的材质与他们在南极图书馆入口处见过的类似,是一种哑光的、似乎能吸收光线的黑色金属,但眼前的这个结构,表面磨损更加严重,布满了被岁月和深海环境侵蚀的痕迹,一些地方甚至能看到深深的划痕和凹坑,散发着一种远比南极图书馆更加古老、更加苍凉的神秘气息。
它像一座沉没的、断裂的方尖碑,又像某个巨大得超乎想象的机械装置断裂后残留的一角,或者是一艘来自远古星海的战舰残骸。它就那样静静地、倾斜地伫立在深海的海床之上,仿佛已经在此沉睡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甚至更久。探照灯的光线打在上面,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数棱角反射出幽冷的、非自然的光泽。
“上帝……”就连一向冷静如冰的奥拉夫,也忍不住从喉咙深处发出一声压抑的低语。这景象超出了任何常规军事或科学任务的范畴,直接冲击着人类认知的边界。
叶舟屏住呼吸,感觉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动。这绝非地球文明,乃至任何已知人类历史猜想中的史前文明所能建造的造物!其建筑风格、材料科技、以及那种扑面而来的、迥异于碳基生命审美和物理理解的气息,与南极图书馆、威尼斯镜像点一脉相承!毫无疑问,这属于那个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非碳基的超级文明!
这里,果然是另一个遗迹!一个隐藏在地球最寒冷、最偏远角落的远古前哨!
“扫描结构,寻找入口或能量源集中点。”叶舟压下心中的震撼,下达指令。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带沙哑。
奥拉夫立刻操作起来。他控制“迅影”搭载的小型水下机器人——“探针”,从潜水器腹部释放出去。“探针”如同一个长着多个机械臂和传感器的金属蜘蛛,灵活地游向那巨大的黑色结构。高精度的激光扫描仪开始工作,一道道看不见的激光网格覆盖在结构表面,开始构建起详细的三维模型。
同时,能量探测器的探头也对准了结构,试图锁定内部能量波动的具体源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数据流不断传回。
很快,扫描结果在主屏幕上显示出来。他们在结构靠近玻璃化基底的位置,发现了一个被极其厚重的海洋生物沉积物(几乎形成了一座小型礁石)覆盖的、类似舱门的开口。门的轮廓依稀可辨,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当激光扫描仪清理掉虚拟的覆盖物后,门板上露出的、虽然被侵蚀得模糊不清,但依旧能辨认出大致轮廓的纹路,让叶舟瞳孔一缩——那纹路的构成方式,与《光之书》残卷中记载的某种“维护通道”或“次级入口”的符号,高度相似!
几乎在同一时间,能量探测器的示波器上,那条原本微弱起伏的曲线,陡然变得清晰和强健起来!信号源被精准定位——那稳定的低频波动,正是从这个疑似入口的内部深处传出!
“有明确的能量反应,博士。”奥拉夫报告,语气更加凝重,“信号源位于结构内部,深度约五十米。波动模式显示,内部可能存在仍在低功耗运行的系统,或者……某种处于待机状态的装置。”
叶舟沉吟着,大脑飞速运转。入口找到了,能量源确认了,但如何进入?水下机器人的功率有限,根本无法清理那积累了不知多少年的、坚硬如铁的沉积物礁石。直接使用“迅影”上配备的小型切割激光或脉冲武器进行清理?风险太大。且不说可能破坏门体结构,万一引发内部系统的防御机制,或者导致能量源失控,在这公深的海洋底部,后果不堪设想。
必须找到更温和、更“正确”的方法。
叶舟闭上眼睛,尝试集中精神,在脑海中呼唤那个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存在:“记录者。”
自从南极事件,特别是艾莉丝与冰核结合、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过滤器”对图书馆核心的压制后,他与那个来自非碳基文明的AI——“记录者”之间的联系,就变得极其微弱和时断时续。仿佛信号受到了强烈的、来源不明的干扰,又像是“记录者”本身也处于一种能量匮乏或受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