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二皇子赵天睿那边不会善罢甘休,但日子还得过,武陵县的发展也不能停。
苏康把韩诚的事暂时放在一边,便开始整理这两年的政绩,准备上报朝廷。
他想要返回京城,总得有个政绩作保证不是?
想来,三年丁忧期已过,刘文雄这个老头,也该回到朝堂去了吧?
他把柳青叫过来,让她帮忙记录。
柳青坐在桌子旁,手里拿着毛笔,摊开一张大大的宣纸,等着苏康口述。
苏康坐在对面,喝了口茶,慢慢说:“首先,修路。这两年,咱们修了四出县城的水泥路,数百里地,下雨天不滑,商队来往方便;还修通了连接各族聚居地的水泥路,也不下上百里,百姓出行不用再踩泥巴了。”
柳青一边写,一边点头:“嗯,还有盖房。您让人盖了数百间砖瓦房,给没房子住的百姓住,还有学堂,盖了三间,让孩子们能上学。”
“对!学堂很重要。”
苏康补充道,“现在学堂里有五十多个孩子,有汉人,有苗人,还有彝族的,请了数十个教书先生,教他们读书写字,还教他们算术,以后能帮家里算账,也能帮工坊记账。”
他又接着说:“引进土豆种植,基本解决了武陵全县的饥荒问题,也增加了一种难得的口粮。并推广新稻种,去年从江南引进的新稻种,亩产比以前多了两百斤,今年百姓家里的粮仓都满了,有的百姓还把多余的粮食卖了,换了银子,买了新衣服、新家具。”
“还有矿场和工坊。”
柳青提醒道,“矿场开了铁矿和煤矿,铁矿炼出的铁能做农具,也能做兵器;煤矿的煤能烧火,比柴火方便,百姓和工坊都在用。工坊做蜂窝煤和白酒,蜂窝煤卖得很好,周边的县都来买;白酒也卖到了京城,赚了不少银子,用来修桥铺路,还有补贴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