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菲则负责煎药、做饭,变着花样给苏康补身子。
今天炖只山鸡,放了点野山椒,香得能飘三里地;明天熬锅鱼汤,用的是河里刚捞的小鱼,鲜得苏康能喝两大碗;后天又蒸了个鸡蛋羹,嫩得像豆腐,入口即化。
苏康过意不去,想帮忙劈柴,刚拿起斧头,就被杨菲菲抢了过去。
“您快歇着吧!”
杨菲菲把斧头往墙角一放,假装嗔怪道,“当年您救我们的时候,可没跟我们说客气话。现在轮到我们报恩了,您就别推辞了,要是把伤口碰着了,我和爷爷该着急了!”
杨爷爷坐在门槛上编竹筐,听见了就笑:“菲菲说得对!恩人就该受着!想当年在京城,您给的那些银子,够我们祖孙俩活十年的了,这点饭、这点药,算啥啊?您就安心养伤,别瞎琢磨。”
苏康拗不过他们,只好在屋里躺着。
没事的时候,就跟杨爷爷聊聊天,听他讲凤岭村的事 —— 村里有三十多户人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山民,靠种地、采山货、挖草药过活,虽然不富裕,但邻里之间很和睦,谁家有事都互相帮忙。
有一天,三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杨爷爷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道:“恩人啊,我听说武陵县来了个新县令,本事大得很,又修路又办学堂,还教百姓种新庄稼,把武陵治理得挺好。要是咱们清河县也能遇上这样的好官,日子就能更松快些了。”
苏康听了,忍不住笑了:“杨爷爷,您说的那个武陵县令,就是我啊。”
杨爷爷手里的烟杆“啪嗒”一声掉在地上,瞪着眼睛看了苏康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道:“你……你就是那个苏县令?难怪我看你眼熟,原来你就是那个好官!真是好人有好报啊!您这样的好人,就该当大官!”
杨菲菲也愣住了,随即捂着嘴笑起来:“原来苏公子就是武陵县令啊?那可太好了!难怪您能想出那么多好法子,把武陵治理得那么好!”
从那以后,村里渐渐有人知道杨家救了个“大官”。
山民们都很淳朴,见苏康没架子,还常跟村里的孩子们说笑,也都亲热起来。
东家的张奶奶每天早上都会送几个鸡蛋过来,说“给大官补补身子”;西家的李大叔上山打猎,回来会送只野兔,说“让大官尝尝山里的野味”;还有村里的小孩,经常跑到院子里,围着苏康听他讲武陵的事,听他说学堂里的孩子怎么读书、怎么学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