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砥柱倾
江夏失守,冉闵兵临长江的消息,如同一声平地惊雷,在清晨炸响了整个建康城。
最初是沿江水驿的快马狂奔入城,蹄声如骤雨,敲碎了秦淮河畔最后的靡靡之音。
紧接着,宫门前的登闻鼓,被惶急的信使擂得震天响。
那鼓声不再是,寻常的冤情陈述,而是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边关急报!
消息像瘟疫般,迅速蔓延,从乌衣巷高门朱户间的,窃窃私语……
到市井坊间,贩夫走卒的惊恐传言,不过短短,一个时辰。
“冉闵来了!江夏丢了!胡煞星,要过江了!”
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如同无形的巨石。
投入进建康,这潭表面平静的死水,激起千层,恐惧的巨浪。
丞相府内,谢安正与几名心腹僚属商议江北屯田事务,试图为长期战争夯实基础。
当长子谢琰,几乎是踉跄着冲进书房,将那份字迹潦草的,紧急军报呈上时。
谢安那素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终于出现了,一丝裂痕。
他接过军报,手指微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
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文字,“江夏沦陷,守将周虓战殁。”
“冉闵据城,缴我粮械舟船无数……”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头。
书房内,死一般寂静,所有人都屏息,看着谢安。
只见他,缓缓放下军报,闭上双眼,良久,才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再睁开眼时,那丝震动,已被强行压下。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疲惫,以及更加坚定的锐利。
“即刻敲景阳钟,召集百官,太极殿议事!”
谢安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另,派八百里加急,严令谢玄、桓冲,不惜一切代价……”
“封锁江夏周边,水陆要道,绝不能,让冉闵部众,流窜或渡江南下!”
“告谕诸军,稳定军心,敢有散布恐慌、动摇军心者,斩!”
命令一道道发出,丞相府如同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
但谢安知道,真正的风暴,并不在江夏。
而在眼前这座,看似繁华、实则内部早已,千疮百孔的建康城。
他仿佛已经听到了,太极殿上,那些攻讦之声,正蓄势待发。
第二幕:太极殿
景阳钟声,急促而沉重,回荡在,皇城上空。
文武百官们,怀着各种心思,仓皇奔赴,太极殿。
有人面如土色,有人目光闪烁,有人则难掩一丝,幸灾乐祸或欲趁火打劫的兴奋。
皇帝司马曜,几乎是被人搀扶着,登上御座的。
他脸色惨白,眼窝深陷。
显然刚刚又从,五石散的药力中,挣扎出来,或是被新的恐惧,再次击倒。
龙袍下的身躯,微微发抖,目光游离,不敢直视,殿中群臣。
珠帘之后的褚太后,亦是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谢安立于,丹陛之下,身姿挺拔,率先出列,沉声禀报了,江夏失守的军情。
他没有回避,没有推诿,语气沉痛但清晰地将战况陈述完毕,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不等谢安提出,应对之策,中书令王国宝,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
他手持玉笏,声音尖利,充满了悲天悯人,实则落井下石的腔调。
“陛下!太后!臣等早就说过,谢安穷兵黩武,轻启边衅,乃至有,今日之祸!”
“想那冉闵,本已是,穷途末路之寇。”
“若依臣等,之前建言,或抚或困,焉能使其,坐大至此?”
“如今竟糜烂荆襄,荼毒江夏,兵锋直指京畿!谢安误国,罪莫大焉!”
“臣恳请陛下,即刻罢免,谢安丞相之职,另选贤能,以挽狂澜!”
他这一开口,如同发出了信号。
其党羽和一群,早就对谢安政策,不满的保守派、清谈派官员,纷纷出言附和。
一时间,太极殿上,唾沫横飞,各种指责、弹劾如同毒箭般,射向谢安。
“北府兵,空耗国力,却丧师失地,谢玄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当初若依,王中书之策,遣使招抚,何至于此?”
“谢安专权跋扈,致使朝纲紊乱,方有天降此罚!”
面对这,汹涌的攻讦,谢安并未,急于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