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看似寻常,却暗藏机锋!
“江东已故重臣”的往来信函,直指可能存在的,通敌或隐私!
常璩心中一凛,他知道谢安问的,不是历史是政治。
是足以用来打击政敌,尤其是与桓温有旧,或与蜀地有牵连的家族的利器!
他沉默了片刻。说,还是不说?
说了,便等于卷入,江东这潭深不见底的浑水,再无宁日。
不说,恐怕难以打发,眼前之人,甚至可能招致不满。
最终,史学家对真相的执着,以及内心深处对自己遭遇的不甘,让他缓缓开口。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旧事纷繁,非片言可尽。”
“老夫寓居于此,所携书稿笔记甚多,或有些许记载。”
“然,年迈记忆不清,需仔细,翻阅查证。”
这既是拖延,也是一种试探,表明他并非毫无价值,但需要“对等”的交换。
来人似乎早有所料,含笑点头:“理应如此,亦知先生乃信人,必不会妄言。”
“三日后,会有车马接先生,至一处清静别业,安石公将亲耳聆听先生高见。”
“届时,先生若有任何,‘着书’所需之助,安石公定当鼎力支持。”
第三幕:东山话
三日后夜晚,常璩被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马车,接到了谢安,位于东山的别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并非上次,与谢玄对弈的开放水榭,而是一处,更为隐秘的书斋。
谢安亲自迎出门外,态度谦和,礼数周全,毫无宰相架子,令人如沐春风。
但常璩能感受到,在那温和笑容之下,是深不见底的智慧,和冷静的审视。
书斋内,茶香袅袅,谢安并未急于追问。
而是与常璩聊起了,巴蜀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
言谈间显示出,对蜀地历史的深入了解和真诚兴趣,迅速拉近了,与常璩的距离。
常璩渐渐放松下来,他知道,戏肉即将到来。
果然,谢安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常先生,实不相瞒,如今北地胡尘漫天,社稷危如累卵。”
“朝廷正欲励精图治,凝聚人心,北伐中原,克复神州。”
“然则,朝中总有些许杂音,或尸位素餐。”
“或暗通款曲,或掣肘国策,令人忧心啊。”
他叹了口气:“譬如《土断令》,本为富国强兵之良策,却阻力重重。”
“又如荆州桓刺史,身处要冲,肩负北伐之望……”
“却时常……唉,或许是,老夫多虑了。”
他没有直接问,而是抛出了问题,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常璩明白了,谢安需要的,不是具体的某条罪证,而是足以打破,现有政治平衡。
为他推行政策、打击政敌,提供弹药的“武器库”。
他深吸一口气,事已至此,他已无法独善其身。
况且,若谢安真能力挽狂澜,北伐成功,或许也是了却他的一桩心事。
他不再犹豫,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
“安石公忧国忧民,璩感佩。璩确有些许旧日见闻,或于公有助。”
他首先提到的,并非桓温,而是已故的庾翼。
“昔年庾翼镇荆州时,为筹军资,曾私下与成汉李氏交易。”
“以劣铁盐巴,换取蜀锦骏马,其中差价巨大,多入其私囊。”
“往来账簿,璩曾偶然得见副本,其中牵涉,建康数位官员……”
接着,他提及桓温。 “宫中文书中,确有部分,是与桓武候的往来信函。”
“其中多有指斥朝廷、窥探虚实之语,璩侥幸保管了部分残卷……”
他甚至提到了,与谢安不对付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一些支系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