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快点快点康复

一个时辰后,面团果然发得鼓鼓的,石面匠掀开湿布,一股麦香混着微酸的气息涌出来。他把面团倒在案板上,加少量碱面,反复揉匀——碱面能中和老面的酸味。“碱多了,馍发黄,带苦味;碱少了,馍发酸,”他边揉边闻,“揉到酸味刚好散去,只剩麦香,就合适了。”

接下来是做馍。石面匠把面团分成小块,揉成圆圆的馒头,或者擀成面片,卷上葱花、盐,做成花卷。他做的馒头大小均匀,捏着有弹性;花卷层次分明,葱花的香味混着麦香,让人直流口水。“做馍要‘光、圆、匀’,”他捏着馒头的底部,转了个圈,捏出个小窝,“这样蒸的时候受热均匀,不会塌陷。”

麦子学着做花卷,可面片总擀不圆,卷的时候也卷不紧,层次乱糟糟的。石面匠笑着帮他整理:“别急,先把面片擀匀,卷的时候用力压实,多练几次就会了。”

做好的馍坯放在铺着玉米叶的笼屉里,再醒一刻钟,让它们再发一发。石面匠往大铁锅里加水,把笼屉架在锅上,盖紧锅盖,烧火蒸。“水开后蒸一刻钟,”他添了把柴火,“火要旺,蒸汽足,馍才能‘挺起来’,火小了,馍蒸不熟,会发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蒸汽弥漫在面坊里,麦香越来越浓,连院外的路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一刻钟后,石面匠掀开锅盖,一股白汽喷涌而出,笼屉里的馒头个个暄软,白得发亮,花卷金黄,葱花的香味直往鼻子里钻。“成了!”

麦子拿起一个热馒头,烫得直搓手,掰开一看,里面全是均匀的气孔,咬一口,麦香在嘴里爆开,筋道又暄软,带着点自然的甜,比城里买的机器馍好吃多了。“太香了!”

“这才是麦香村的馍,”石面匠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咱用的是新麦,老面发酵,柴火蒸制,啥添加剂都不加,就是麦子本来的味道。”

从那以后,麦子跟着爷爷学做各种面食——用发面做糖包,里面包着红糖、芝麻,咬一口流心;用死面做烙馍,擀得薄如纸,在鏊子上烙得起泡,卷上黄瓜、面酱,越嚼越香;还用面团捏成小鱼、小兔子的形状,给村里的小孩当零食。

有天,镇上的早餐店老板来面坊,闻到馒头香,非要订一批货。“石师傅,您这馍太地道了,我店里要是卖这个,肯定火。”

石面匠有点犹豫:“我这小面坊,一天做不了多少。”

“我帮您雇几个人搭把手,”老板说,“您教他们发面、揉面,我来拉货,保证按您的法子做,不丢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