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内,王凝之的返回彻底平息了纷扰多时的流言。
哪怕是对王凝之再不满的人,也不会蠢到质疑他在军事上的判断,他能从容地返回洛阳,就说明前线真的没问题了。
所以城中的舆论,再次回到了即将到来的大考上。
对于出身寒庶之家的学子而言,这是一次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他们终于可以摆脱身份的束缚,为自己争取一份前程。
但世家子弟不一样,他们认为这只是走过场,毕竟以前也有过这样的考试,只是规模小一些罢了。
此次大考,晋国各州郡县学、建康的国子学和太学,再加上各地举荐上来的秀才,共计有两千余人参加考试。
绝大多数考生都出身世家,又以高门居多,还有少数没落的寒门,至于出身不可查的庶民,则出自各地的书院,且寥寥无几。
大殿之中,众人正在商议大考的事,连一向懒散的王徽之都赶回来凑热闹。
只听王献之说道:“考生只有两千多人,但携带的家人仆役数以倍计,全在城中四处走动,这些日子我都不敢出门了,全是过来打探消息的。”
范宁也道:“还有直接问我考题是什么的,实在可恶。”
王凝之笑道:“这也就是对付你们,换作我,便直接收下财帛礼物,一一记下名字,然后全部从考生名单里剔除,这股不正之风自然就消停了。”
两人都面露尴尬,没有接话。
王徽之事不关己,在边上打趣道:“都是些知交故旧,实在不好下手啊。”
王凝之瞪了他一眼,“要不要我给你分派点活,让你有一个对他们下手的机会,反正你也不在乎那些。”
王徽之赶紧求饶,“我是不在乎,但也懒得做。”
车胤笑道:“子猷无拘无束,率性而为,何其快哉。”
王凝之一脸鄙夷地看了眼他这个弟弟,摇头回了十二个字,“富贵闲人,只图安逸,不负责任。”
众人闻言,都大笑起来。
王徽之并不在乎,得意道:“你们这帮人就是嫉妒,需知这洛阳城都是我负责修建的,仅此一项,你们就追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