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洛阳新政定根基

第一折 抚民安城稳人心

洛阳皇宫的德阳殿内,尘埃尚未完全落定。蜀汉的“汉”字大旗悬于殿中横梁,旗下案几上摊着洛阳城舆图与户籍名册,姜维身着鎏金战甲,尚未卸下征尘,便召集了廖化、李歆、陈默及洛阳本地耆老共商政务。

“诸位,洛阳乃曹魏旧都,如今归汉,首重安抚民心。”姜维指尖点在舆图上标注的“三市九衢”处,声音沉稳如钟,“昨日清点,城内百姓四万三千余户,其中三成流离失所,粮草仅够支撑十日。若不能速速安定民生,恐生变故。”

右侧首位的老者是前魏太仆张缉,虽鬓发斑白,眼神却清明:“姜将军,洛阳百姓久受曹魏苛捐之苦,去年司马昭为修城防,征调民夫三万,半数死于劳役。如今将军既破洛阳,当先废苛税、放流民,方能收民心。”

廖化闻言,抚着长髯点头:“张老所言极是!末将昨日巡查南城,见流民露宿街头,孩童嗷嗷待哺,实在于心不忍。不如即刻打开曹魏的太仓,先向百姓分发救济粮?”

姜维却未立刻应允,转身取来一本泛黄的账簿:“太仓存粮仅十五万斤,若尽数分发,大军粮草便会不足。我意分两步走:其一,以‘以工代赈’之法,征调流民修缮城墙与街道,每日发粮二升,既解饥馑,又固城防;其二,命人张贴告示,凡愿归乡务农者,官府发放种子与耕牛,免租税三年。”

陈默上前一步,甲胄碰撞作响:“将军,城内尚有曹魏旧吏三百余人,其中不乏司马昭亲信,若放任不管,恐暗中作乱。”

“此事我已有安排。”姜维从案上拿起一份名册,“凡旧吏中无恶行、愿归汉者,留用原职;曾欺压百姓、助纣为虐者,押入大牢待审;至于司马昭亲信,暂囚于府衙,待查明罪责再行处置。张老,此事还需劳烦您与几位耆老一同甄别,确保公允。”

张缉拱手应下,又道:“将军仁政,百姓定然拥护。只是洛阳城内有不少世家大族,如河东卫氏、颍川陈氏,族人众多,势力盘根错节,若他们暗中抵触,恐生祸端。”

姜维目光微沉,随即笑道:“世家大族虽有势力,却也看重宗族存续。我明日便设宴款待各大家族族长,晓以利害——归汉者,保其宗族地位与田产;若敢作乱,便是与天下百姓为敌。再者,可请他们捐粮助军,事后朝廷予以封赏,想必他们会权衡轻重。”

商议既定,众人各司其职。廖化率领士兵打开太仓,在城中心的铜驼街设下赈粮点,流民闻风而至,见士兵们有序分发粮食,并无抢掠之举,纷纷放下心来。李歆则带人修缮被战火毁坏的房屋,西羌骑兵们虽不善木工,却个个力大无穷,搬砖运石毫不含糊,引得百姓纷纷称赞。

次日正午,姜维在府衙设宴,卫氏、陈氏等七大家族的族长如期而至。酒过三巡,姜维起身举杯:“诸位世家长居洛阳,见证曹魏兴衰。如今汉室复兴,并非要革除世家,而是要与诸位共保天下太平。若诸位愿助朝廷安抚百姓、稳定粮道,我可奏请陛下,保留诸位的爵位与田产,世代相传。”

颍川陈氏族长陈泰放下酒杯,沉声道:“姜将军,我等并非不愿归汉,只是担心蜀汉远在成都,日后政令难及洛阳,我等宗族利益恐难保障。”

“陈族长放心。”姜维早有准备,取出一份奏折副本,“我已上书陛下,请求在洛阳设立‘东京留守府’,由我暂代留守之职,统筹军政要务。日后洛阳的赋税、吏治、民生,皆由留守府直接管辖,朝廷绝不随意干涉。此外,我还将奏请陛下,从洛阳世家子弟中选拔贤才入朝为官,让诸位的宗族子弟能为汉室效力。”

卫氏族长卫瓘见姜维言辞恳切,且处处为世家着想,当即起身拱手:“将军如此坦诚,我卫氏愿捐粮五万斤、绢帛千匹,助朝廷稳定洛阳!”

其余族长见状,也纷纷表态捐粮捐物。宴席散去时,洛阳世家尽数归心,城内的潜在隐患消弭大半。

三日后,以工代赈的流民已达五千余人,城墙修缮进度加快,街道上的瓦砾被清理干净,商铺陆续开门营业。姜维每日清晨巡查城防,午后处理政务,傍晚则亲自到赈粮点查看百姓状况。这日傍晚,他在铜驼街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踮着脚偷看商铺里的馒头,便走上前,从怀中取出两个麦饼递给他。

孩童怯生生地接过,却不立刻吃下,而是转身跑向不远处的破庙。姜维悄悄跟上,见破庙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妇人,孩童将麦饼掰成小块,喂给妇人吃。姜维心中一暖,命人取来粮食与药材,送到破庙中,又叮嘱士兵多加照看。

此事很快传遍洛阳城,百姓们都说“姜将军爱民如子”,原本对蜀汉大军的疑虑彻底消散,不少青年还主动报名参军,洛阳城的人心终于安定下来。

第二折 整军肃纪练精兵

洛阳城外的校场上,五万五千中路大军列阵整齐,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姜维身着玄色战袍,手持七星剑,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将士们,声音洪亮如钟:“诸位将士,洛阳已破,但天下尚未统一,东吴仍在江南割据。若想完成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大业,必须练就一支精锐之师!”

小主,

台下将士们齐声呐喊:“愿随将军征战!”

姜维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说道:“自北伐以来,我军虽连战连捷,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军纪松散、战术陈旧、兵种配合不当。今日起,我将对大军进行整顿,分为三步:整肃军纪、革新战术、兵种协同训练。”

话音刚落,陈默率领的骑兵营与廖化率领的步兵营便出列待命。姜维看向陈默:“陈将军,骑兵营昨日巡查时,有三名士兵抢夺百姓财物,可有此事?”

陈默脸色一变,连忙拱手:“确有此事!末将已将三人关押,正待将军发落。”

姜维点头,沉声道:“军法如山,不容私情!凡欺压百姓、抢掠财物者,一律军法处置。传我命令,将三名士兵押到校场中央,当众斩首,以儆效尤!”

很快,三名士兵被押上台,他们浑身颤抖,连连求饶。但姜维不为所动,亲自下令斩首。鲜血溅在校场上,将士们无不凛然,心中对军纪的敬畏又多了几分。

处置完违纪士兵,姜维转向廖化:“廖将军,步兵营的攻城战术过于陈旧,一味硬攻,伤亡太大。我已根据偃师城和洛阳城的攻城经验,改良了攻城战术,你且听好。”

他命人展开一幅战术图,指着图上的标注说道:“日后攻城,分为‘三梯进攻’:第一梯为盾牌手,手持加厚盾牌,抵挡城上箭矢;第二梯为弓弩手,在盾牌手掩护下,用连弩射击城上守军;第三梯为攻城手,乘坐改良后的攻城梯——梯顶装有铁钩,可牢牢钩住城墙,防止被推倒,梯身设有防护板,减少伤亡。三梯协同,方能提高攻城效率。”

廖化仔细看着战术图,连连点头:“将军此计甚妙!末将这就命人改良攻城梯,加紧训练。”

接下来是兵种协同训练。姜维将大军分为骑兵、步兵、弓弩兵、水军四部分,命骑兵营与弓弩兵配合——骑兵冲锋时,弓弩兵在后方射击,掩护骑兵突破敌阵;步兵与水军配合——水军乘船渡河时,步兵在岸边警戒,防止敌军偷袭。

西羌骑兵擅长骑射,但不善与其他兵种配合,阿狼首领对此颇为头疼。姜维便亲自指导,让西羌骑兵与蜀汉弓弩兵演练“骑射掩护”战术:西羌骑兵分为两队,一队正面冲锋,吸引敌军注意力,另一队绕到敌军侧翼,与弓弩兵一同射击,打乱敌军阵型。

演练过程中,一名西羌骑兵不耐烦地甩了甩马鞭:“我们骑兵打仗,向来是冲锋陷阵,何须这些繁琐的配合?”

阿狼首领闻言大怒,拔出弯刀喝道:“放肆!姜将军的战术是为了减少伤亡、打赢胜仗,你敢违抗命令?”

姜维却上前拦住阿狼首领,笑着对那名骑兵说:“你觉得骑兵冲锋最厉害,那我问你,上次孟津水战,若不是李将军的步兵在岸边佯攻,你们能顺利偷袭魏军战船吗?”

那名骑兵低下头,不再言语。姜维继续说道:“单打独斗,你们西羌骑兵天下无敌,但战场之上,讲究的是协同作战。只有各兵种配合默契,才能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胜利。”

说完,姜维亲自上马,与西羌骑兵一同演练。他手持七星剑,率领骑兵冲锋,同时示意弓弩兵射击,动作行云流水,引得将士们阵阵喝彩。西羌骑兵们见姜维武艺高强,战术精妙,心中的不服渐渐消散,开始认真演练。

整军肃纪持续了半个月,大军的军纪愈发严明,战术愈发娴熟,兵种配合也愈发默契。这日,姜维在校场上举行了一场军演,五万大军分为红蓝两队,模拟与东吴大军交战。红队由姜维率领,蓝队由廖化率领。

军演开始后,红队的骑兵与弓弩兵配合默契,很快突破蓝队的防线;步兵与水军协同作战,顺利渡过模拟的“长江”;西羌骑兵则绕到蓝队侧翼,发起突袭。不到一个时辰,蓝队便败下阵来。

廖化笑着走上前:“将军,你的战术实在厉害!末将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