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约而至。
起初只是大颗的雨滴稀疏地砸在控制中心的玻璃幕墙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不到十分钟,雨势骤然加大,雨水已经连成一片,在玻璃上形成奔腾的小溪流。控制室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大屏幕上的实时雷达图和数据流。
刘宇站在指挥台前,声音保持着一贯的冷静:“各部门报告情况。”
“无人机编队完成第三轮播撒,正在返航补给。”“主干排水系统运行负荷已达65%,仍在安全范围内。”“城区东部雨量监测点报告小时雨量98毫米,未达峰值。”“低洼地区居民疏散完成92%,剩余人员正在协助转移。”
一条条信息汇总到指挥中心。初步来看,情况虽然紧张,但仍在控制之中。无人机干预似乎起到了一定效果,降雨强度比最初预测的要弱一些。
李墨飞从办公室赶到控制中心,肩头被雨水打湿了一片。“怎么样?”他径直走到刘宇身边,目光快速扫过各项数据。
“比预想的要好。”刘宇指着屏幕上的几个关键指标,“干预可能起了作用,雨带结构有所分散,没有出现极端的局部暴雨。”
就在两人稍微松一口气时,水文组的赵工程师突然从座位上站起,脸色凝重:“李总,刘博士,有问题。”
大屏幕上切换到一个位于城市西北边缘的中型调蓄水库的实时监控画面。这个被称为“7号调蓄池”的水库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现代化改造后并入新的水管理系统。此刻,画面显示水库水位正在快速上涨,已经接近警戒线。
“7号调蓄池水位异常上升,比预期速度快了40%。”赵工程师的声音带着困惑,“这不符合上游来水量的预测。”
刘宇皱眉:“检查上游传感器数据,是不是有未监测到的汇流区域?”
技术人员快速操作,屏幕上出现流域地形图和传感器分布。“上游传感器数据显示正常,但...”一位年轻技术员突然停顿,“等等,水库东侧坝体的传感器数据显示异常压力读数。”
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大屏幕上切换到大坝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一组显示坝体内部压力的曲线正在急剧上升。
“立即调取坝体结构安全检查记录!”李墨飞命令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档案被快速调出。记录显示,这个水库的坝体在三年前进行过加固,但当时就注意到坝基存在因长期酸性降水侵蚀导致的轻微损伤。由于预算限制,只进行了表面加固,没有彻底处理基础问题。
“糟糕。”赵工程师喃喃自语,“长时间的酸性降雨可能加剧了坝基侵蚀,加上这次突然的超负荷蓄水...”
他的话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了潜在的危险。这个调蓄池位于一片丘陵地带的下游,一旦溃坝,数百万立方米的蓄水将如脱缰野马般冲向下方谷地,那里不仅有新建的生态社区,还有一片重要的农业实验田和几个小型村落。
“测算溃坝影响范围!”刘宇命令道,同时转向李墨飞,“我们需要立即决定是否紧急泄洪。”
紧急泄洪可以立即降低水库水位,减轻坝体压力,但意味着要主动向下游放水,仍然会造成一定范围的淹没。而如果选择不泄洪,赌大坝能撑过去,一旦赌输,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这关键时刻,监控画面突然捕捉到大坝东侧边坡出现异常——一小片植被突然滑动,混着雨水落入水库中。
“滑坡!坝体东侧发生局部滑坡!”监控员惊呼道。
控制室内气氛瞬间紧张到极点。大坝已经开始出现实质性损伤,时间不多了。
李墨飞面临着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决定。泄洪意味着主动造成损失,不泄洪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灾难。
“测算结果出来了!”技术组报告,“如果全溃,影响范围将覆盖约12平方公里,包括三个村庄和生态社区的大部分区域。如果是局部溃坝,影响会小一些,但仍然会淹没生态社区的低洼部分。”
生态社区里住着两百多户居民,虽然大部分已经疏散,但仍有少量人员滞留。更重要的是,那里有项目重点建设的生态农场和能源设施。
刘宇快速分析数据后提出一个冒险的方案:“如果我们能对滑坡区域进行紧急加固,或许可以避免全面泄洪。只需要争取几个小时,等雨势减小,水位自然下降,危机就能解除。”
“怎么加固?在这种暴雨条件下?”一位资深工程师质疑道。
“用快速凝固聚合物和沙袋组合。”刘宇已经调出了相关材料库存,“我们为地铁隧道防水准备的应急材料可以用在这里。但需要人员冒险现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