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李叔叔”的陷阱:1994年吉林市女童失踪案侦破纪实

随信附着的钥匙和掏耳勺,正是女儿失踪那天随身携带的物品。张大志双手颤抖,泪水模糊了视线。

根据匿名信指示,4月22日凌晨五点,张大志独自穿着制服,带着1.5万元现金来到北山烈士塔。

但他在塔基东侧反复寻找,始终没有发现信中提到的“瓶装”交接点。

为了继续引蛇出洞,4月25日,媒体再次刊登启事,张大志声称“因失误未找到接头地点”,请求对方再次联系,并在北山附近张贴了上百张手写启事。

这场无声的较量持续了数日。5月1日清晨,张大志例行巡查时,终于发现塔基东侧泥土有翻动痕迹。

他强压激动,请路人报警,自己死死守在现场。王海涛带队赶到后,果然挖出一个细长玻璃瓶。

但罪犯极其狡猾,设置了多重障碍。

警方按照瓶内字条指示,先后在电视转播塔半山腰的标记树下找到第二个玻璃瓶,又在附近石头下发现第三个容器——里面除了字条,竟还有一个酸奶瓶和几颗草莓。

这种近乎戏弄的方式,显示出罪犯的谨慎与狂妄。

匿名信的出现让案件性质变得复杂。信中使用的“制服”、“瓶装”等专业用语,暗示写信人很可能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王海涛再次将目光投向李桂明。

如何突破?关键就在笔迹鉴定上。但李桂明十分警惕,近期很少动笔。专案组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方案:

先是请同事找他代写告状信,被拒;

又安排单位让他负责出黑板报;

组织全员“普法考试”让他亲笔答卷;

派他外出调研并要求提交书面报告……

同时,专案组从档案室调取了李桂明历年书写的所有材料。最终,三万余字的笔迹样本被秘密送往鉴定专家手中。

尽管省厅初步鉴定发现相似特征,却无法做出同一认定。

1997年5月27日,王海涛带着全部材料来到全国权威的文检专家贾玉文办公室。

贾玉文将匿名信、三张字条与厚厚一摞样本铺满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