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贾府赠礼录

时值深秋,金陵城中已见寒意,贾府内却仍是一派热闹景象。这日午后,王夫人房中几位姑娘正陪着说话,不知怎的就聊起了送礼的话题。

“前儿宝丫头送来的宫花,我瞧着样式倒是新奇,只是那纱绢质地一般,戴了两日便失了颜色。”王夫人轻抚着手中的茶盏,似是随口一提。

坐在下首的薛宝钗闻言,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展颜笑道:“姨妈说的是,那原是铺子里常见的样式,我瞧着颜色鲜亮才买下的,倒是不比林妹妹前儿送来的笔墨,听说都是上好的湖笔徽墨。”

黛玉正低头拨弄着香囊上的流苏,听宝钗提到自己,抬眼淡淡一笑:“不过是父亲生前留下的些旧物,我瞧着姐妹们读书写字都用得上,便分送了些,不值什么。”

探春在一旁听了,忍不住插话:“林姐姐太过谦了,那日我特拿去给老爷瞧了,老爷都说那墨是上好的松烟墨,一块就值好几两银子呢。”

这话一出,在座的几位姑娘神色各异。宝钗面上仍挂着温婉的笑,指尖却不自觉地在杯沿上轻轻划着圈。

说起黛玉送礼,贾府上下无人不赞一句“大方得体”。

那日她从苏州料理完父亲丧事回来,带来的箱笼足足装了三四车。众人都以为她必是带回了林家的家私,谁知她先拣出几箱书籍摆在房中,又将文房四宝一一分装妥当,命紫鹃送往各房。

“这是给宝姐姐的歙砚,听说她近日在临帖;这是给二姐姐的宣纸,她最爱写字;这是给三妹妹的湖笔,她前儿还说缺支好笔;这是给四妹妹的徽墨...”黛玉一一吩咐着,又特地拣出一方雕花端砚、一套紫檀木镇纸,让人给宝玉送去。

宝玉得了这些,欢喜得什么似的,当即就要研墨试笔,却被袭人拦下了:“我的小祖宗,这墨金贵得很,您这一糟蹋,岂不辜负了林姑娘的心意?”

“你懂什么,”宝玉捧着那方端砚爱不释手,“这砚台是端溪老坑的,墨是松烟制的,林妹妹把这些送我,才是真懂我。”

果然,此后宝玉每每用这些笔墨写字作诗,都格外珍惜。有时姐妹们来找他,见他正对着那方砚台出神,都知道他又在思念黛玉了。

更显黛玉大方的是那盏玻璃绣球灯的事。那日秋雨绵绵,宝玉晚上去探望黛玉,临走时天色已暗,黛玉见他只提了个寻常羊角灯,便从书架上取下一盏玻璃绣球灯,命小丫头点了蜡烛递给他。

“这个又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黛玉说道。

宝玉却犹豫了:“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手打破了,所以没点来。”

黛玉闻言,忍不住笑了:“跌了灯值钱,跌了人值钱?你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明儿再送来便是了,就失了手也有限的,何必这么计较。”

宝玉这才接了灯去。果然那夜雨大路滑,若不是这灯明亮,他险些在园中滑倒。事后他特意让袭人仔细擦净了灯送回,还对袭人感叹:“林妹妹待我,从来不计较这些身外之物。”

黛玉平日里送人的,多是亲手做的针线活计。这日薛姨妈过生日,她早备下两色针线送去。一套是绣了缠枝莲纹的抹额,一套是绣着福寿纹样的香囊。薛姨妈见了,连连称赞:“难为林姑娘费心,这针脚细密,花样又雅致,比外头绣娘做的还强呢。”

宝钗在旁看了,心中暗惊:原来黛玉的女红如此出色,往日竟是小瞧了她。

唯有宝玉知道,黛玉为做这些针线,不知熬了多少夜。有一回他深夜从怡红院出来,见潇湘馆还亮着灯,悄悄过去一看,黛玉正就着灯火绣香囊,手指上还贴着块绢子,想必是被针扎伤了。

“妹妹何苦这么辛苦,这些让下人们做便是了。”他忍不住在窗外说道。

黛玉吓了一跳,见是宝玉,才嗔道:“你这人,半夜不睡,来这里做什么?送礼贵在心意,若是假手他人,还有什么意思?”

宝玉知道她性子要强,只得嘱咐紫鹃好生照料,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这日史湘云来贾府小住,带了一盒绛纹石戒指,说是叔叔从外头带回来的,特意送给姐妹们玩耍。

她先给宝钗、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每人一个,又在来贾府做客时,亲自带了四个,分别送给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

宝玉见了,打趣道:“云妹妹好偏心,单给她们四个,莫非我们屋里的麝月、秋纹就不配了?”

湘云笑道:“二哥哥不知道,这戒指虽不值什么,可送人也要送在点子上。袭人姐姐是老太太赏你的,鸳鸯姐姐是老太太跟前第一得力的,金钏儿姐姐是太太跟前的人,平儿姐姐是凤姐姐的臂膀。我常来府里住,多亏她们照应,自然该表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