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车射手赵敏负责压制左侧坡地的弓箭手集群,右车射手陈静压制右侧土坡目标,两车弹道在300米处交叉,形成宽20米的火力带,使蛮军无法横向机动或转移阵地。
3.步坦协同:“机枪-步兵”近距离清剿
若弓箭手突入200米内(进入弓箭有效射程),坦克立即释放随车步兵(机械化步兵班),步兵携带自动步枪和手榴弹前出至坦克侧后方10米处,利用坦克车体作为掩体,以“班组火力”清扫近距离威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步兵班长通过手势指挥机枪手“抬高射界,避免误伤”,同时投掷烟雾弹(形成10米宽烟幕)遮蔽弓箭手视线,为高射机枪手调整射击位置争取时间。
三、掩体利用与防护强化:将“暴露风险”转化为“防御优势”
1. 车体掩体最大化:“半暴露射击姿势”
高射机枪手并非完全暴露——坦克炮塔顶部的机枪防盾(厚度约10-15mm)可抵御弓箭直射(弓箭初速约50m/s,动能不足穿透钢板)。射手需保持“半蹲姿势”,上半身依托防盾,仅暴露头部和持枪手臂,后背紧贴炮塔舱门边缘,减少受弹面积。
错误规避:禁止采用“站立无依托射击”(身体完全暴露),需始终确保防盾遮挡躯干正面,头部略微低下(利用钢盔防护),观察时通过防盾观察孔或潜望镜,避免面部暴露。
2. 动态掩体:利用坦克机动调整射界,压缩敌瞄准时间
若侧翼威胁持续,驾驶员可在观察员指引下进行“短距蛇形机动”:以5km/h低速左右转向,使坦克车体缓慢横移,带动高射机枪射界动态变化。此举会导致弓箭手的瞄准点不断偏移(弓箭弹道下坠明显,需提前预判目标位置),大幅降低其命中率。
协同细节:机动时,射手需紧握枪身随车体同步转动,观察员通过炮塔舱门观察目标,确保火力压制不中断。
3. 应急防护:“快速下舱+装甲遮蔽”
若遭遇“弩箭齐射”等高威胁场景(如10支以上弩箭同时射向车顶),射手立即按下机枪固定锁,双手抓住舱门把手快速下滑,身体蜷缩至炮塔内(仅需1.5秒),利用炮塔装甲(厚度约50-80mm)完全遮蔽身体。待箭雨过后,观察员先探头确认安全,再协助射手重返阵位。
四、战术反制:主动出击,摧毁敌射手集群
1. 定位敌弓箭手阵地:“弹道追踪+火力反推”
若已有弩箭射向车顶(如素材中“弩箭射向后背”场景),观察员需立即通过箭支飞行轨迹(抛物线弧度、落点方向)反推射手位置:
例如:弩箭从左后方以30度角落下,落点在炮塔左侧2米处,可判断射手位于左后方150-200米的高处(如土坡顶部)。此时主射手迅速调转枪口,以“长点射”(10发连射)覆盖该区域,优先摧毁可能的弩箭手(弩箭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胁大于普通弓箭)。
2. 召唤间接火力:引导坦克主炮/迫击炮“敲掉硬目标”
若弓箭手隐藏在坚固掩体后(如石墙、窑洞),高射机枪无法穿透时,车长通过电台呼叫“火力支援”:
坦克主炮:使用高爆弹(HE)对500米外的掩体进行“精确打击”(炮手通过激光测距仪锁定目标,炮口仰角15度,射程误差不超过10米),爆炸冲击波可掀翻掩体并杀伤内部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