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内部对“武库新法”的接受度在叶明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下逐步提升,那间用作讲习的厢房日渐热闹,一些年轻官员甚至开始主动运用新式表格整理自己分管的事务文书,效率与清晰度确实胜过往昔。
然而,叶明深知,武库管理之弊,根源不仅仅在于登记核算之法,更在于流入武库的军械本身。
京西武库清点出的那些制式不一、质量参差的枪械箭矢,如同鱼刺般鲠在他的喉间。
若不能从源头上确保军械的标准化与质量,那么武库管理得再清晰,也不过是整理了一堆良莠不齐的存货,于提升军队战斗力并无根本助益。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了负责军器制造的将作监。
这一日,叶明带着几名精干属吏,以及格物院“标准制定司”的两名匠师,来到了将作监衙署。
将作监监正,那位以稳妥着称的老侍郎,闻报后亲自迎出,脸上挂着程式化的笑容。
“叶侍郎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老监正将叶明让进客厅,吩咐看茶。
“监正大人客气,叶某此番冒昧来访,是为军械制式统一之事。”叶明开门见山,将京西武库清点中发现的问题简要陈述了一番,尤其强调了制式不一给武库管理和军队使用带来的困扰。
老监正听罢,抚须沉吟道:“叶侍郎所虑,确有道理。然,各地匠作工艺传承不同,物料亦有差异,欲求完全统一,恐非易事。”
“且将作监近年来,亦是按工部定例行事,并无逾越之处啊。”他巧妙地将责任推给了工部定例和各地差异。
叶明早料到他会如此说,并不争辩,只是从属吏手中接过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支形制、长短、重量乃至箭簇角度都截然不同的弩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