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保守派老臣再次联名上疏,这次不再空谈天象,而是将矛头直指叶明主导的兵部革新和工坊事务。
他们抓住兵部近日开支巨大、匠作营日夜赶工扰民等细节,攻击叶明“劳民伤财”、“与民争利”,甚至隐晦地暗示北狄获得“妖火”可能与工坊技术流失有关。
这份奏疏得到了不少官员的附和,一时间,要求审查兵部账目、暂停“奇技淫巧”的呼声甚嚣尘上。
叶明心知这是对手的又一次反扑,企图利用朝堂舆论来牵制甚至扳倒他。他并未直接辩驳,而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
他主动向皇后和内阁请旨,请求派户部、工部、都察院三司官员,联合公开核查兵部近期所有军械研发、制造、采购的账目明细,以及叶氏工坊与兵部的所有往来契约!
同时,他将定向尾翼弩箭在镇北关发挥奇效的战报,以及之前指南针、防冻油等物在边关的应用成效,整理成一份详实的《技术利军疏》,一并呈上。
“臣之所为,皆为国朝强军,抵御外侮。账目清楚,成效可见。若有贪墨不实,臣甘受国法!若有成效,望诸公明鉴,勿使忠良之心,毁于悠悠之口!”
这一手以退为进,公开透明,将自身置于阳光下的做法,反而让那些攻击者一时语塞。
核查结果自然毫无问题,甚至兵部在叶明管理下,效率提升,贪腐绝迹,账目清晰得让核查官员都啧啧称奇。而那份《技术利军疏》中列举的实实在在的战绩,更是有力地证明了新技术的巨大价值。
朝堂上的风向悄然转变。不少中间派官员开始倾向于支持叶明,认为在国难当头之际,确需不拘一格,采用一切有效手段强国强军。
保守派的攻势被暂时化解。但叶明知道,这远未结束。只要“圣尊”一日不除,只要皇帝一日不醒,这朝堂的暗斗就不会停止。
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追查逆党上。根据孙淼的供词和后续调查,对“宝泉当铺”和那个江南商人的监控取得了进展。
发现当铺确实与一些来历不明的西域资金有往来,而那个江南商人,真实身份是江南某大丝绸商的管事,但其背后似乎与沿海走私势力有牵连,近期与京中几位勋贵子弟过从甚密。
线索越来越复杂,牵扯面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