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探子还未到跟前,便远远地高喊起来,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空旷的原野上炸响:“报……启禀郭帅,叛军的前锋距离我们的步兵阵地还有八里之遥,他们正一步步地向我们逼近。”
郭子仪一脸凝重,他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目光如炬,紧紧锁定着远方的地平线。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蕴含着千钧之力:“再探!叛军每进二里必须报信,一旦叛军突然加速,更要立刻报信!不得有误!”
“是!”探子毫不犹豫地回应道,他的声音在风中回荡,带着一丝决绝。
随即,他策马疾驰而去,马蹄声如鼓点般急促,扬起一片尘土,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迅速消失在远方。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大约一刻钟之后,又有一名探子如疾风般飞奔而来。
他的脸色有些苍白,额头上挂满了汗珠,显然是一路狂奔所致。
“报!”探子喘着粗气,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叛军距离我军前锋步兵阵地仅有四里之遥了!”
郭子仪眼神锐利如鹰,他当机立断,声音高亢地喊道:“传令!抛石机阵地务必随时做好抛射前的准备!不得有丝毫延误!”
“是!”旁边的两名传令兵齐声应和,他们的动作迅速而利落,转身如旋风一般,快步走向一边。
与此同时,他们手中的蓝红两色旗子在空中飞舞,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
那动作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拖沓和犹豫。
这种独特的旗语,乃是裴徽的独门发明。
如今,它已经在裴徽长安麾下的军队中广泛流传,成为了一种高效而隐秘的传令方式。
郭子仪曾经亲眼目睹过郭襄阳的特战大队使用这种旗语,当时他就被其简洁明了、无声无息的特点所吸引。
这种方式就像是一把隐藏在暗处的利刃,在偷袭和埋伏时传令,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郭子仪果断地借鉴了过来,并在自己的麾下军队中大力推行。
他相信,这种旗语将会为他的军队带来更大的优势和胜利。
就在这时,一名探子气喘吁吁地跑来,向郭子仪和杜黄裳禀报:“启禀大帅,敌军前锋距阵地仅三里矣!”
郭子仪和杜黄裳对视一眼,两人的目光交汇,仿佛在瞬间就交换了彼此的想法和判断。
尽管他们并没有使用望远镜,但凭借着多年的战斗经验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仍然能够将叛军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郭子仪深吸一口气,然后用他那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喊道:“传令,全军做好战斗准备!”
他的话音刚落,身边立刻有六组传令兵如训练有素的舞者一般迅速行动起来。
他们以极快的速度和精准的动作,通过旗语将郭子仪的命令传达到各个阵地。
正面阻敌的步兵和骑兵阵地、隐藏在两侧山脉中的两支骑兵、两侧山坡上的抛石机阵地,都在第一时间收到了命令。
这些士兵们立刻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严阵以待。
郭子仪心里很清楚,除了隐藏在两侧的骑兵之外,正面对敌的人马和两侧的抛石机此刻定然已经被叛军识破。
而叛军在有所防备的情况下,以史思明老谋深算的作战经验,再加上又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突袭能够产生的成效实际上微乎其微。
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人数比叛军还少了一万之众。
这无疑给这场战斗增加了巨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然而,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郭子仪并未有丝毫气馁之意。
他心中早已有了一盘精妙的如意算盘:那就是让两万步兵如铜墙铁壁般死死拦住近四万叛军的正面冲锋。
只要能够拖住叛军一段时间,为后续的战术调整争取足够的时间,那么这场看似必败的战局就有可能出现转机。
所以说,这两万步兵绝非普通意义上的伏击,他们更像是一群凶猛的拦路虎,死死地挡住了叛军前进的道路。
而这一切,都是郭子仪经过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结果。
此处无名大峡谷的宽度仅有三百多步,相较于其他地方而言,显得较为狭窄。
而这样的地形,恰好形成了一个咽喉要地。
郭子仪所在的指挥台,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稳稳地矗立在左侧一处平坦且视野开阔的山坡上。
这里仿佛是专门为郭子仪量身定制的舞台,不仅地势平坦,而且视野极佳。
更重要的是,这里早已被人挖掘出一块半亩大的平地,使得整个指挥台显得格外宽敞。
除了郭子仪本人外,还有杜黄裳以及百名如狼似虎的亲兵驻守在此。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四十名传令旗手和八面震耳欲聋的大鼓,以及号角、铜锣等各种指挥通信兵,他们都已严阵以待,如临大敌,只等一声令下,便会立刻传达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