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威严庄重的皇宫,以及气势磅礴的长安城。
玉玺在手,天下我有!
睥睨天下,傲视寰宇,指点江山,决断苍生。
心中豪迈之情油然而生。
一个月前。
第二次殿试如期进行。
大周皇帝学院的一百三十二名贡士生通过选拔。
前五十名获得殿试资格。
这也是首批未能上榜的三十二名学子最后一次殿试机会。
而且。
还得与后来的一百名学弟竞争殿试名额。
不论结果如何。
都得结束六年皇家学院的求学生活。
能参加殿试且中榜的学子,朝廷将会重点培养。
在大周皇家学院招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哪怕名落孙山,也能得到朝廷的安排。
就算是从未获得殿试资格的学子。
朝廷也会依据各自擅长,以予妥善安置。
也就是说。
暂时。
大周皇家学院的学子是包分配工作的。
特别是在宇文衍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制造,鼓励商贸、手工业的背景下。
各行各业都大量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文化人。
随着朝廷对外开拓不断进展。
华夏版图越来越大,各式治理人才都有极大缺口。
或许,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
皇家学院的学子都将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宇文衍暂时也不打算让这些人做官。
而是把他们当种子一般撒出去。
任其在百业实践中成长。
待到时机成熟,便可择优者提拔成基层官员。
如此做。
既是对他们的锻炼,也是一种考验。
同时。
也避免刺激传统世家贵族的敏感神经。
虽说迟早有一天,皇帝的意图会大白于天下。
不过。
真到那时,宇文衍已经不把他们放眼里了。
既不靠你养家,也不靠你治国。
失去绑架皇权筹码的世家贵族,成了没牙的老虎。
还有何狗胆要求与皇帝“共天下”?
……
第二次殿试结束后。
当阅卷官将获标“〇”符号前十的卷子呈到御案后。
宇文衍顿时眼前一亮。
在这十位考生里,他赫然见到三个熟悉的名字。
来自灵魂记忆中的熟悉感。
他们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征,李密,单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