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弋班师回朝后的第一次大朝始于沉闷压抑,中途战战兢兢,却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没有人开口试探工坊将在什么时候推行,更没有人向他提出朝政上的艰难险阻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只剩下一个个精神亢奋,急切想要返回工作岗位为他解决所有麻烦的‘肱骨之臣’。
对此他丝毫不感觉意外,草草收了大朝,却将荀彧、荀攸、刘晔、刘巴等重臣留了下来。
书房之内,主次落座。
王弋首先便对荀彧说道:“待此次事了,又要辛苦文若了。”
“殿下,不妨事。”
“你还是要注意休息。不过官员人选也要严格筛选,尽量选择一些德才兼备之人,我觉得不妨考察一下外任的县令。他们常年与百姓交往,知道怎么做才会效率最高,对百姓更好。”
“县令?”荀彧一愣,凝声道,“殿下,如今朝堂内空缺颇多,贸然调回来会不会……”
“哼,他们要是敢乱来更好,我直接将他们埋进各自的祖坟里。”
“呃……既然殿下主意已定,臣去查阅一下历年考功。殿下,所有空位都由外任官员补缺吗?”
“不,一部分即可。文若,官员空缺不必一次补满,留下一些也无妨。至于那些县令县尉的空缺……便从太学院中选拔吧。其中关键你要好好把握,尽量选拔德才兼备之人。”
“殿下……”荀彧闻言紧紧盯着王弋,眼神试探了一番才沉声说,“不如……举办一场考试?择其优者录用?”
然而王弋听到后却脸色一沉,他当然想举办科举,做梦都想,可他现在没实力啊。
科举的摊子一旦铺开,必定遭到无数人反对,有些人甚至可能会对他展开鱼死网破般的报复。
他倒是不惧怕反对,朝廷真的没什么人了,国家不可能依靠他们这几个人维持,这两年又是积累实力的关键时期,他不能全用新手,再杀下去就无人可用了。
“等等吧……”王弋叹息一声。
谁知话音未落,透明人马日磾忽然开口:“殿下,臣或许有一计。”
王弋差点一句“你也有计?”脱口而出,定了定神方才说道:“老尚书请讲,愿闻其详。”
“殿下,您曾与老臣说过的那些设想,这些年老臣一直在和康成等人研究。我等认为是可行的,但那是长久之计,非一朝一夕能够成功。
此次殿下在司隶遇刺,诸多同僚殒命,老臣也算是看出来了。有些事就算老臣有意回避,终究也会有人去做,还不如舍了老臣这一身腐朽,助殿下一臂之力。”
王弋早已过了情绪波动能牵动神色的年纪,可是听到马日磾这一番话都惊了。
要知道马日磾可是马融之孙,要是他能站出来推广科举,别说遇刺三两次,再来十次王弋也愿意受着。
“老尚书,你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