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则是西北百姓依赖砍伐灌木、剥树皮为生,这是燃料上的需求。
三是政策执行困难,地方官吏短视,植树收益周期长,不如修堤政绩明显,且产权模糊,公有山林缺乏管理,私人造林积极性低。
这三点就造成了两千年的治理黄河,大量的银子投入进去了,河还是那条河,可泛滥依旧未改。
而这三点,崇祯早就意识到了,对大明也没有了制约。
首先是认知,他很清楚,植被与水土的流逝,其次是经济制约,现在大明不缺银子,三是政策,崇祯等的起,自己还能活三五十年时间,作为一项国策来执行。
他的治理策略很简单,将上游黄河开始变黄的区域沿岸两侧五里……甚至十里之内的百姓全部迁移走,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清淤,将堆积在河底的沙子给清理出来;
以及加固堤坝。
清理的沙子目前看可以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与黏重土壤混合,增加黏重土壤的透气性,如河南的盐碱地等;
二是与碎石、石灰混合压实用于农村道路或临时施工便道;
三是等过几年水泥能搞出来了,这种含泥量较大、颗粒细、盐碱成分多的沙子可以与水泥、石灰结合制成砖块,虽然不能盖房子,但用作围墙、临时建筑还是很不错的。
类似的策略他还在思索,还在不断的翻阅史书和各地的治河策略。
每年百万两银子砸下去,持续个三五十年,他就不信黄河上游植被恢复不了。
不为那句‘黄河清,圣人出’,也要为华夏的未来奠定基础。
“呼……”
想到这里后,崇祯长长的呼出一口气,从思索中清醒了过来。
“此事儿他们怎么没有上疏?”
“回陛下,洪大人和傅总督的意思是先等打下了西域实地考察、进行详细的规划之后再上奏,毕竟目前也只是考察了玉门关一带,不能代表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