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极繁琐,忙得人晕头转向,但在qiáng大的兵力面前,基本无甚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何信掘堤而魏景救堤,这一事的后续影响陆续出来了。
平民百姓知悉后自然痛骂何信的,对于魏景的接手就基本抱正面态度,欣然的居多,但也有怀念何允多年仁政的,不过也不反对。
到了官场世家,饱学之士高节之士对此举大多持高度肯定。哪怕有忠于何氏多年的大儒,也沉默了,最多也就挂印弃官,不听魏景号令罢了。
魏景不以为然,不是一心向他的,留也没用,走了就罢,正好腾位置。
除了魏景本来的人手,开始陆续有好些贤士山隐慕名投奔而来。魏景虽年轻,然他器宇轩昂,沉稳从容,度其才而用贤能,一时声名更佳,投奔之士中才能出众者不少。
安丰戴光,乐邑严宪,东临田越,栗阳王夷等等人,好些真正益州有才之士。这些都是益州本土百年世家子弟,成名多年之士,基本无可能被外人煽动成为眼线,此时乃用人之际,魏景命人细细查探一番后,无虞,遂重用之。
益州被牢牢掌控,一切往好的方向发展着。但要说问题吧,也不是没有。
头一个,就是这州牧之位了。
哪怕天下起义频频乱军四起,朝廷逐渐失去地方控制权,但这益州,名义上还是大楚疆土,这益州州牧,还是大楚之臣。想要名正言顺,少不了走一遭朝廷的委任手续。
但“杨泽”不是何氏兄弟,他这手续想走通?悬。
但再悬也得先走走看,不然就成了乱臣贼子,在大义上完全处于下风。
哪怕彼此心知肚明。
以上的道理,魏景很清楚,因此抵达谷城后,季桓说得上一道奏章至洛京,他同意了并直接让季桓起草。